tiānzhīxià,mòfēiwáng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拼音tiānzhīxiàfēiwáng

繁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来源: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来源:--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汉书·食货志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例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fēi), 非部,共8画

1.(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同本义。

3.责怪;非难;反对。

4.讨厌。

5.讥刺。

6.(fěi)。诽谤,诋毁。

读音(mò,mù), 艹部,共10画

1.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2.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3.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4.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5.沙漠。

6.幕府。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2.同本义。

3.姓。

读音(wáng,wàng), 王部,共4画

1.(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2.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3.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4.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5.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6.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1.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2.作皇帝,称王。

3.胜过。

读音(pǔ), 日部,共12画

1.(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2.同本义。

3.遍,普遍;全面。

4.广大。

5.吐蕃俗称丈夫(成年男子)为普。

6.姓。

读音(tiān), 大部,共4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读音(tǔ), 土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2.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3.土地。

4.领土,国土。

5.田。

6.中医学上指脾。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读音(xià), 一部,共3画

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同本义。

3.地。

4.臣下;百姓;群众。

5.方面。

6.特指湖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什么意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啥意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谁说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翻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哪本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