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唐突的意思
基本定义:
“刻画唐突”这个成语由“刻画”和“唐突”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在刻画事物时显得生硬和突兀,常用来形容在描述或表现某个事物时缺乏细腻和连贯,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表达或表现方式过于生硬,缺乏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
成语来源:
“刻画唐突”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两个词汇在汉语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刻画”原指用刀刻画物体,后来引申为对事物的描绘;“唐突”则是形容行为或语言的唐突、不妥,二者结合起来强调了表达的生硬和不自然。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艺术作品的分析、演讲中的表述等场合,尤其是在讨论某一作品时,若其表现缺乏细腻之感,可以用“刻画唐突”来形容。此外,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评价他人的表达方式或艺术创作。
示例句子:
- 这幅画的构图很好,但色彩运用上却显得刻画唐突。
- 他的演讲内容很重要,但表达方式却让人觉得刻画唐突。
- 这篇小说的情节设置很精彩,但人物的刻画有些唐突,让人难以产生共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生硬无比”:形容表达或动作非常生硬,不自然。
- “粗制滥造”:指制作或创作质量低劣,缺乏精细。
-
反义成语:
- “细致入微”:形容事物描写得非常细腻。
- “浑然天成”:形容事物自然形成,毫无生硬之感。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刻画唐突”这一成语可用于对各种形式的艺术(如绘画、文学、影视等)进行评价。在文化交流中,细腻的表达往往更能引起共鸣,因此“刻画唐突”可以看作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警示,促使创作者在表达时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传达。
情感与联想:
“刻画唐突”让我联想到一些在表达时显得笨拙的场景,这种生硬的表达往往让人感到不适和疏离。在交流中,我们更希望的是流畅和自然的沟通,而非生硬的言辞。
个人应用:
在我写作时,有时会因为表达急于传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语言的细腻性。这让我意识到在写作中需要更加注意语言的运用,避免让自己的表达显得“刻画唐突”。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关于孤独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月下独行影自斜, 情思如水难刻画。 字句虽多终唐突, 唯愿此心共谁夸。”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lumsy expression”或“awkward portrayal”,这两者同样强调了表达的生硬和不自然。不同文化中对细腻与生硬的表达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普遍都重视情感的真实传达。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刻画唐突”成语的学习,我意识到细腻的表达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语言的使用,也涉及到情感的传递。在学习和表达中,时刻保持对细节的关注,可以使我们的沟通更加有效和富有感染力。
引证:
《明史·文苑传·徐渭》:“渭为文,刻画唐突,不拘绳墨。”
《唐诗纪事·李白》:“白诗刻画唐突,时人多不喜。”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为文,刻画唐突,无所顾忌。”
《文选·陆机·文赋》:“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刻画唐突,不知其所以然。”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怒,曰:‘吾与汝等共事,汝何刻画唐突至此!’”
例句:虽不免~,然亦具见其有雅致。
刻画唐突成语接龙
刻画唐突字义分解
突
1.(会意。从穴,从犬。本义: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
2.狗从穴中突然而出。
3.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
4.触犯。
5.欺诈。
6.穿;破。
画
1.(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2.同本义。
3.绘画;作画。
4.截止;停止。
5.谋划;策划。
6.横划过去。
唐
1.(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本义:大话)。
2.广大。
3.朝代名。唐朝。
4.传说中古帝尧政权的称号。
5.五代之一。公元 923年,李存勖继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也简称唐,历四帝,十三年, 936年禅位后晋。
6.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 937年李升于金陵称帝,国号唐,史称南唐。共历三帝,三十九年。 975年,为宋所灭。
刻
1.(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2.同本义。
3.又。
4.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5.绘画;修饰。
6.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