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nmíngzhì

淡泊明志

拼音dànmíngzhì

繁体淡泊明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追求名利"

近义词淡然处之平平淡淡

反义词争权夺利

淡泊明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淡泊明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淡泊”是指心境安宁、清淡不杂、追求简单;“明志”是指明确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整体上,“淡泊明志”强调一种清静的态度与坚定的理想追求,倡导人在浮华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晰的目标。

成语来源

“淡泊明志”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故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中“淡泊明志”强调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淡然自若的心态,不被外物所扰,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和明确自己的追求与目标。

使用场景

“淡泊明志”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述人物的高洁志向和淡泊心境。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理想与生活态度时,可以用来鼓励对方保持清醒。
  • 演讲:在演讲中引用该成语,可以增强对追求理想的呼吁,激励听众。

示例句子

  1.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当“淡泊明志”,不被物欲所牵绊。
  2. 他一直坚持“淡泊明志”的生活方式,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理想。
  3. 这位哲学家的著作中,贯穿着“淡泊明志”的思想,鼓励人们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如止水”:形容内心平静,毫无波动。
    • “超然物外”:意指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保持一种超脱的状态。
  • 反义成语

    • “贪图享乐”:指追求物质享受,与淡泊的心态相反。
    • “浮华世界”:形容表面的繁华与奢靡,强调对物质的追求。

文化与社会背景

“淡泊明志”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尤其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的坚持。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淡泊和清晰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心中有理想却不急于求成的态度。它激励我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智,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不被眼前的繁杂所困扰。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诱惑。每当我感到迷茫时,都会提醒自己要“淡泊明志”,调整心态,重新聚焦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使我在追求个人成长时更加坚定。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淡泊明志”的思想:

淡泊心中理想存,
浮云随风任我行。
明志不惧尘世扰,
宁静致远自成风。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keeping a cool head”或“staying grounded”,强调在困扰和压力中的冷静与理智。这些表达虽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传达内心宁静与坚定目标的理念上有相似之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淡泊明志”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生活中保持内心宁静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定。它在我语言学过程中,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成为我追求理想的重要指引。

来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来源:--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

引证

《清史稿·遗逸传一·傅山》:“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复饭。读书过目成诵,明亡,衣朱衣,居土穴,以医为业,不与世接。尤精篆隶,尝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四方有道之士,以不获见青主为恨。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辞以疾。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帝知不可致,乃止。后圣祖问左右:‘傅山文学何如?’对曰:‘山诗文外,兼工书画。’命作字,书成,帝叹赏久之,曰:‘真奇才也!’赐中书舍人,固辞,放还。山工分隶,及金石遗文,辨证尤精。所著书,多佚不传。”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偃息其中,歌诗自得。躬耕数亩,以供甘旨,但求亲悦,不顾余也。注《孝经》数万言,证群书,根性命,字皆小篆。所用砚弊,不更为也。久之,归隐龙山,山有死鹿,乃画为棺,书《金刚经》其上,裹以鹿皮,挖土而瘗之,遂不返。”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礼传家。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后汉书·马援传》:“援少有大志,淡泊明志,不慕荣利。”

例句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淡泊明志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àn), 氵部,共11画

1.(形声。从水,炎声。本义:味淡;味道不浓,不咸)。

2.同本义。

3.稀薄。

4.冷淡,不热情。

5.淡雅。

6.淡泊,不追求名利。

读音(bó,pō), 氵部,共8画

1.(形声。从水,白声。本义:停船)。

2.同本义。

3.栖止,停留。

4.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

5.轻微;不厚道。

1.粘。

读音(míng), 日部,共8画

1.(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3.明白,清楚。

4.圣明,明察,明智。

5.明显,明确。

6.明艳, 鲜明。

读音(zhì), 心部,共7画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同本义。

3.心情。

4.神志。

5.旗帜。

6.皮肤上生的班痕

淡泊明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志的繁体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书法作品

淡泊明志的泊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哪里

淡泊明志书法作品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