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文未取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分文未取”字面意思是“连一文钱都没有拿到”,用来形容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或报酬。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没有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回报,通常用来强调一种无私奉献或不图回报的态度。
成语来源:
“分文未取”源于古代汉语,强调在某种交易或服务中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不详,但在古代社会中,许多文人和士人常常以“义”字为重,不愿意为了金钱利益而出卖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该成语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如:
- 文学作品:描述人物的高尚品质。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谈论义务或无私帮助时。
- 演讲:强调志愿者精神或无私奉献的行为。
示例句子:
- 他在这次活动中,分文未取,完全是出于对公益事业的热爱。
- 虽然我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我分文未取,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
- 这位医生在疫情期间,分文未取地为患者提供治疗,令人敬佩。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无私奉献:强调个人不求回报地为他人或社会贡献力量。
- 义不图财:表示做事只为义气,而不考虑金钱利益。
-
反义成语:
- 图利谋财:指为了利益而行事。
- 贪图利益:强调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义务和道德的重要性,尤其在儒家思想中,个人的价值往往超越物质利益。“分文未取”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了无私与奉献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利益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仍然被广泛倡导,尤其是在志愿服务、慈善活动中。
情感与联想:
“分文未取”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尤其是在公益事业中付出辛勤努力但不求回报的志愿者。这种精神令人感动,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参与过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尽管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我没有接受任何报酬。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分文未取”的真正意义,感受到无私奉献的快乐和满足感。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偏远的村庄里,有位老医生,年事已高,但他每天都会为村民们看病。他说:“我为你们治病,分文未取,因为我希望这个村庄能够健康幸福。”村民们深深感激,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回馈他,虽然没有金钱,但用心的关怀和温暖让老医生感到无比富有。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for free”或“pro bono”可以表达类似意思,尤其是指无偿服务或帮助。然而,中文成语“分文未取”更强调了道德的无私和不图回报的精神,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分文未取”的学*,我认识到无私奉献的重要性,以及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应该关注他人的需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助人为乐的精神,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引证:
《清史稿·于成龙传》:“成龙历官皆著廉名,所至民怀其德。初为罗城令,布衣蔬食,终三年,妻子不入官舍。后为福建按察使,至即为民请命,减赋省刑,抚流亡,恤孤寡,禁革私派,严惩贪墨,数月之间,弊政一清。迁直隶巡抚,值岁饥,发仓廪赈之,全活无算。又请免荒地赋,民赖以苏。迁两江总督,下车即禁馈遗,杜请托,严保举,汰冗员,数月之间,吏治一变。卒于官,遗疏上,帝深惜之,赠太子太保,谥清端。成龙分文未取,以遗表不干恩泽,不许。”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令时,即立限田之议。然终其身,田未及限,而税亦未均也。其清望素著,宇内人士,无远近,争识其面。性介特,多忤物,无敢荐者。最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既去,署印者暴敛如故,民益思瑞不已。瑞分文未取,以遗表不干恩泽,不许。”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诸子分文未取,以遗表不干恩泽,不许。”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遂分文未取。”
《史记·平准书》:“是以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言:‘天子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于是上乃使八使者分文未取,以劝农桑。”
分文未取成语接龙
分文未取字义分解
未
1.(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3.(“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4.否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5.滋味
6.地支的第八。
文
1.(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同本义。
3.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美德;文德。
6.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取
1.(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2.同本义。
3.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4.拿。
5.娶妻。
6.选取;选拔。
分
1.(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3.辨别,区分。
4.分给,分配。
5.离开;离别。
6.分散。
1.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2.分际,合适的界限。
3.职分;本分。
4.原则;原理。
5.资质。
6.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