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义忘身的意思
基本定义
“殉义忘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为了义理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成语强调在面对道义和忠诚时,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成语来源
“殉义忘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忠臣孝子的故事,尤其是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忠诚、义气的表现往往被赞颂。例如,古代名将岳飞因忠诚于国家而被杀,表现出殉义的精神。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内涵与传统文化中的忠义思想密切相关。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下,“殉义忘身”可以用于描述忠诚于国家、朋友或理想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绘英雄人物的壮丽事迹;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赞美那些为了信仰或理想而牺牲自己的人。
示例句子
- 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毫不畏惧,真是一个殉义忘身的英雄。
-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许多人都愿意殉义忘身,捍卫自己的信念。
- 她的行为让人感动,这种殉义忘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义无反顾:强调义气坚定,不顾后果。
- 舍生取义:为了义理而舍弃生命。
反义成语:
- 见利忘义:为了利益而抛弃道义。
- 贪生怕死:过于顾念自己的生命,不敢冒险。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忠诚和义气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尤其在历史上,像岳飞、文天祥等人物都体现了这种殉义忘身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价值观有所变化,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面对国家危机或自然灾害时,这种精神依然被高度重视。
情感与联想
“殉义忘身”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上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人物。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崇高的情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信念。
个人应用
在我参加的志愿者活动中,我遇到过一些为了帮助他人而放弃自己休息时间的人,他们的行为让我想起了“殉义忘身”这个成语,激励我付出更多。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风雨如晦,忠心依旧,
殉义忘身,恪守信仰。
谁言寸心,堪比山河,
为国捧心,宁死不移。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acrifice for a cause”(为事业牺牲),同样强调为信念而牺牲的精神。然而,具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人物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殉义忘身”这个成语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忠诚与义气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品质如何激励我们追求更崇高的目标。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词汇量,也提升了表达的深度和厚度。
来源:鲁广达全忠守道,殉义忘身,盖亦陈代之良臣也。
来源:-- 《陈书·鲁广达传论》
引证:
《宋史·忠义传一·李若水》:“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元祐中进士甲科。调元城尉、平阳府教授。迁济南教授。秩满,除太学博士。靖康元年,为太常博士。二年,金人再犯京师,若水以书生从军,与金人战,被创甚,几死。金人议立异姓,若水极口骂贼,金人怒,绝其饮食,若水但求速死。金人知不可屈,乃杀之。若水临死,谓其仆曰:‘我为国死,义也,汝归,告我母,勿以我为念。’其仆泣曰:‘公殉义忘身,仆敢不从!’遂死。”
《晋书·忠义传序》:“若乃诚达泉鱼,感通天地,义感之士,岂得虚至哉!如毛孟之徒,赴鼎镬而不回,殉义忘身,以死卫上,斯盖古之遗直,今之贞烈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故汤举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理合于中。陛下初立,遵修旧典,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而今丑虏狡猾,变诈无穷,边境未宁,未宜宴安。伏愿垂省所奏,以广视听,深戒安危,不可徇义忘身,以负先帝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至于襄王,宋玉、唐勒皆死,景差独存,殉义忘身,卒以见放。”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殉义忘身,忠也。’”
殉义忘身成语接龙
殉义忘身字义分解
身
1.(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2.同本义。
3.物件的主体部分。
4.自己,自身。
5.生命,性命。
6.地位或身分。
殉
1.(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2.同本义。
3.献身或丧生。
4.贪,追求。
5.随;跟从。
6.从葬的人。
忘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同本义。
3.玩忽,怠忽。
4.逃亡;遗失;灭亡。
义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3.情谊。
4.意义;意思。
5.名义上的。
6.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