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符其实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名符其实”字面意思是“名称与实际相符”,它用来形容某事物的名称与其本质、实际情况相符合,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通常用来指责某些事物名不副实,或者用来赞扬某个事物确实具备与其名称相符的特质。
成语来源
“名符其实”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名不副实”。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即事物的名称应当与其实际内容相吻合。在古代,个人的品德、学识、地位等都被看作是与其名字相符的重要因素,反映了儒家对诚信和真实的重视。
使用场景
“名符其实”这一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 文学作品:作家在描写人物或事物时,可以使用此成语来强调其真实特质。
- 日常对话:在谈论产品、服务或名人时,可以用此成语来评价其是否如宣传所言。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使用此成语来表达对某个主题的真实看法,强调真实性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这款手机的性能名符其实,确实比宣传的更好。
- 他自称是个专家,但实际上并不名符其实,经验不足。
- 这家餐厅的菜品名符其实,顾客评价都很高。
- 他的业绩虽好,但名符其实的部分仍需检验。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同义,强调名声与实际相符。
- 实事求是:强调根据事实进行判断和处理。
-
反义成语:
- 名不副实:强调名称与实际不符,常用于批评。
- 虚有其名:指名声在外,实际内容空洞。
文化与社会背景
“名符其实”在**文化中反映了儒家思想对诚信与真实的追求。在商业社会,企业的品牌和实际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强调了消费者对真实和诚信的需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很强,尤其在信息传播和品牌建设中,真实与信任是重要的基础。
情感与联想
“名符其实”常常让我联想到诚信和责任感。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真实,避免虚假。在沟通中,使用这一成语可以表达出对某种现象的批评或赞扬,帮助提升表达的准确性。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品牌的产品宣传与实际效果不符的情况,朋友推荐给我一款护肤品,宣传效果极佳,但使用后却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我就用“名不副实”来形容这个产品,提醒朋友们在选择产品时要仔细甄别。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故事时,我可以这样写: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只有那些名符其实的品牌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小李的手工艺品,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因其精湛的技艺和真实的材料,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名符其实”可以与“true to its name”相对应,强调事物的名称与实际相符。在不同文化中,尽管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真实的追求和重视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名符其实”的学,我认识到真实和准确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与表达中,准确使用成语不仅能提高语言的丰富性,还能增强表达的有效性。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提醒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判断力和真实感。
来源: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来源:-- 茅盾《全运会印象》
引证:
《后汉书·班彪传》:“名实相副,是以君子慎其名。”
《汉书·艺文志》:“名实相副,故曰名符其实。”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名实相符,故君子谓之知言。”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只是做官要做得~,官派十足,那就不容易了。”
名符其实成语接龙
名符其实字义分解
符
1.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2. 符信。
3. 征兆。
4. 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
5. 莩甲。草木种子外皮。
6. 符合;相同。
实
1.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2. 同本义。
3. 真实;诚实。
4. 广大。
5. 坚实;坚强。
6. 果实;种子。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3. 称说;说出。
4. 出名,有名声。
5. 以私人名义占有。
6. 明白。
其
1. 周年。
1. 期限。
2.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 彼、他。
4. 它。
5. 他的。
6.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