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发的意思
基本定义
“引而不发”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拉弓但不射出箭”。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在某种情况下准备好却不立即行动,含有一种压抑或蓄势待发的意味。它传达出一种潜在的力量或能力,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立即施展。
成语来源
“引而不发”出自《孙子兵法》。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提到“引而不发”是指在战争中,利用敌人松懈的机会,隐藏自己的力量,待时而动。这个成语强调了在适当时机采取行动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或潜在的力量。
- 日常对话:形容某人正在准备某事但尚未采取行动。
- 演讲:用于强调在策略上保持耐心和等待时机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他一直在积蓄力量,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出手,真是引而不发。
- 这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得十分谨慎,似乎是引而不发,等待最佳机会。
- 面对挑战,他虽然内心充满斗志,却始终引而不发,未能采取行动。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蓄势待发:指蓄积力量,准备好随时出发或行动。
- 静观其变:表示静静观察事态的发展,等待时机。
-
反义成语:
- 立刻行动:指不拖延,立即采取行动。
- 急于求成:形容急于想要成功,缺乏耐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引而不发”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智慧与耐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商业和政治环境中,等待时机、策略性地行动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竞争时要有战略眼光,掌握时机。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期待与紧张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把握机会的人,内心的准备与外在的行动之间的矛盾也让我深思。它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时机的把握。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求职经历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等待一个理想公司的面试机会。在这段时间内,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没有立即获得结果,但我相信这是“引而不发”的过程,最终在合适的时机获得了理想的工作。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他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静静地潜伏在草丛中,虽然引而不发,但那种力量却在空气中弥漫,让人感到一触即发的紧张。”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是“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或“holding back”,它们传达出相似的隐忍和等待的意味。不过,中文成语往往更具哲理性,蕴含深刻的智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引而不发”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时机的把握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面对挑战时更加注重策略与耐心。
来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来源:-- 《孟子·尽心上》
引证:
《后汉书·皇甫嵩传》:“嵩乃约敕军士,皆束炬持满,勿得发。夜半,潜令人烧营,火起,嵩乃勒兵出战,大破之。”
《汉书·李广传》:“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战国策·齐策二》:“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引而不发,跃如也。”
例句: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跃如也。”
引而不发成语接龙
引而不发字义分解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引
发
1.(形声。本义: 放箭)。
2.同本义。
3.出发;上路。
4.打开;开启。
5.征发;征调。
6.发生;发出。
1.头发,人头上的毛 ?。
2.草木。
3.古代旐末形如燕尾的垂旒;旗帜的通称。
1.崩坏;停止。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