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申之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引而申之”的字面意思是“引出并进一步说明”,主要用来表示通过引入某种观点或事物,然后进一步扩展、阐述或解释。它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对某一论点或事物的深入分析与详细说明。
成语来源
“引而申之”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引而申之,子曰:‘君子以文德,德以文传’。”这句话的背景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方法之一,通过引导和扩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因此,这个成语的起源与孔子强调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文学分析中,常用“引而申之”来说明某个主题或人物的深层含义。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个话题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引导对话,进一步深入分析。
- 演讲: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用“引而申之”来引入某个观点,然后进行详细论证。
示例句子
- 在讨论经济问题时,老师引而申之,指出了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似性。
- 我们在研究这部小说时,可以引而申之,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 他在会议上引而申之,提出了对未来市场的看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引申出”(进一步引申说明)
- “逐层深入”(逐步深入分析)
-
反义成语:
- “言之无物”(没有实质内容,相对缺乏深入的分析)
- “肤浅之论”(观点肤浅,缺乏深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引而申之”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注重通过引导与深入分析来传授知识。这种方式在现代教育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此外,这种表达在学术界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论文写作和学术讨论中。
情感与联想
“引而申之”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启发与深思。它让我联想到教育的力量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深入思考、条理清晰。
个人应用
在我撰写论文时,常常会用到“引而申之”这个成语。比如,在讨论某部文学作品时,我会先引入作品的主题,然后进一步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这样的结构使我的论述更加严谨。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引而申之”:
春风轻拂柳枝低,
引而申之情意浓。
桃花流水映人面,
细语低吟诉衷肠。
在这里,通过引出春天的意象,再进一步阐述情感,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elaborate on”或“to expound upon”,它们都表示对某一观点的进一步解释和阐述。在文化交流中,这种表达强调了对话的深度与理性,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知识的重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引而申之”的学和分析,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深入分析、清晰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思维方式帮助我在日常交流、学术讨论中更加严谨和有效。
引证:
《文心雕龙·序志》:“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孟子·尽心上》:“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
例句:太常少卿郑愔又~,播于舞咏,亦受厚赏。
引而申之成语接龙
引而申之字义分解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申
1.(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2.同本义;约束。
3.舒展
4.表明,表达。
5.申诫;告诫。
6.重复地说,重申。
引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