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张胆
明目张胆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明目张胆”字面意思是“眼睛明亮,张开胆子”,引申含义指的是做事情非常明目张胆、毫不掩饰,尤其是指一些不正当或不道德的行为。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做坏事时,不加掩饰,甚至表现得非常大胆和肆无忌惮的态度。
成语来源
“明目张胆”出自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在书中,用来形容那些在做坏事时表现得非常明目张胆,毫无顾忌的人。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对某种行为的强烈谴责,强调了做坏事不再有所顾忌的态度。
使用场景
该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类语境中,包括: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或行为,强调其不顾后果的大胆。
- 日常对话:用来形容他人的行为不端,特别是在讨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时。
- 演讲:在批评某些社会现象或行为时,强调这种行为的公开性和无耻性。
示例句子
- 他在会议上明目张胆地抄袭同事的方案,真是让人失望。
- 这个贪污案的涉案人员竟然明目张胆,毫不在意法律的制裁。
- 她对待感情的态度明目张胆,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肆无忌惮”:形容做事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
- “公然”:指公开地做某事,尤其是指不害羞或不怕别人指责的行为。
-
反义成语:
- “小心翼翼”:形容做事非常谨慎,生怕出错。
- “遮遮掩掩”:指做事情不想让人看到,故意掩饰。
文化与社会背景
“明目张胆”这个成语在**文化中体现了对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意识的增强,这种毫不避讳的行为往往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和谴责,因此该成语的使用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重视。
情感与联想
“明目张胆”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给人一种不道德、放肆的印象。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伴随愤怒、无奈或失望的情感。这种情感反应影响了我在表达对某些行为的不满时,更加形象地传达出愤怒的情绪。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常常明目张胆地剽窃别人的创意,令我和其他同事感到愤怒。我们在讨论这件事情时,频繁使用“明目张胆”来形容他的行为,以此表达我们的不满和对他行为的谴责。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明目张胆”:
夜深人静月如钩,
明目张胆意难收。
暗涌潮生心底事,
何必遮掩任风流。
通过这样的诗句,展示了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坦然与放肆。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latant”或“brazen”,同样指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态度。不同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接受程度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明目张胆”的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法,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观点,同时也增进了对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认识和理解。
来源: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来源:-- 《晋书·王敦传》
引证:
《明史·海瑞传》:“瑞为人,明目张胆,好为大言,不畏强御。”
《宋史·岳飞传》:“飞为人,明目张胆,好为大言,不畏强御。”
《晋书·王敦传》:“敦为人,明目张胆,好为大言,不畏强御。”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明目张胆,好为大言,不畏强御。”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为人,明目张胆,好议论,不避权贵。”
故事:唐高宗时监察御史韦思谦上书弹劾中书令褚遂良压低地价强买人土地。唐高宗贬褚遂良为同州刺史。一年后褚遂良又恢复中书令的职务,他借机打击报复韦思谦。韦思谦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敢说敢做,明目张胆地报答国家的恩惠。”
例句:近日京师奔竞之风,是~,冠冕堂皇做的。
明目张胆成语接龙
明目张胆字义分解
胆
1.(形声。从肉,詹声。本义:胆囊。动物体内消化器官之一)。
2.同本义。通称胆或苦胆。
3.胆子,胆量,勇气。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明
1.(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3.明白,清楚。
4.圣明,明察,明智。
5.明显,明确。
6.明艳, 鲜明。
张
1.(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2.同本义 。与“弛”相对。
3.开弓;拉弓弦。
4.张开。
5.张挂(展开挂起)。
6.展开。
1.帐幔,帷幕。
2.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