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去的意思
基本定义
“拂袖而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轻轻地拂去袖子,然后离开”。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在气愤、失望或不满时,毫不留恋地离开某个场合或人群,体现出一种不屑和决绝的态度。
成语来源
“拂袖而去”的成语源于古代文献,最著名的出处是《史记·李广列传》。其中描述了李广因对朝廷的不满而选择离开,拂袖而去,象征着他对权力的不屑与反抗。这一行为在历史上成为了表达决然离开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于名节和理想的坚持。
使用场景
“拂袖而去”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情感激烈、决然离开时的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感到被冒犯或失望而选择离开的行为。此外,在演讲中,也可以用作比喻,表达对某种不公平现象的拒绝和反对。
示例句子
- 在会议上,他对同事的无理指责感到愤怒,最终选择拂袖而去。
- 她听到朋友背后说她坏话后,气愤地拂袖而去,再也不想与他们交往。
- 在那场争吵中,他不愿意妥协,毅然拂袖而去,留下了满堂惊愕的目光。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不屑一顾、心灰意冷、断然离开。这些成语都表达了对某种情况的不满和决然离开的情绪。
- 反义成语:留恋往返、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反义成语强调对某种人或事物的留恋和依恋,表达出一种不愿离开的情感。
文化与社会背景
“拂袖而去”在**文化中常常与忠义、气节相关联,特别是在古代士人中,表现出对礼仪和道德的坚持。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或失望情感时,许多人会选择以“拂袖而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情感与联想
“拂袖而去”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愤怒与无奈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决然的离开也可以传达一种高傲与自尊,体现出一种不愿屈从的精神。这种情感使我在表达时更加注重用词的选择,以传达出强烈的态度。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中,听到有人对我说了一些不友好的话,我感到非常失望。于是,我选择了“拂袖而去”,没有多说一句话。这种行为让我意识到,面对不公正的对待,有时沉默和离开比争辩更能表达我的立场。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短篇故事中,可以写道: “当她听到那些流言蜚语时,心中的怒火瞬间点燃。她站起身,优雅地拂袖而去,留下的只是她背影的坚定与决绝。那一刻,她明白,离开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walk away”或“storm out”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都传达了在愤怒或失望中选择离开的决断。然而,“拂袖而去”更富有诗意,承载着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拂袖而去”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一成语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更加明确自己的立场。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表达情感,增强交流的效果。
来源: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拂袖而去,曰:‘吾岂为汝辈所用!’”
《明史·李时勉传》:“时勉拂袖而去,曰:‘吾岂为汝辈所用!’”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拂袖而去,曰:‘吾岂为汝辈所用!’”
《后汉书·袁绍传》:“绍拂袖而去,遂与曹操绝。”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怒,拂袖而去。”
例句:我是愿意人对我反抗,不合则~。
拂袖而去成语接龙
拂袖而去字义分解
袖
1.(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同本义。
3.袖口。
4.藏物于袖中。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拂
1.(形声。从手。弗声。本义:拂拭;掸除)。
2.同本义。
3.击。
4.违背;逆。
5.掠过或轻轻擦过。
6.甩动;抖动。
去
1.(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2.同本义。
3.除去;去掉。
4.相距,远离。
5.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6.失掉; 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