ér

拂衣而去

拼音ér

繁体拂衣而去

用法"作谓语;用于发怒时"

近义词拂袖而起拂袖而去

拂衣而去的意思

基本定义

“拂衣而去”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拂”、“衣”、“而”、“去”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轻轻地拂动衣服,然后离去。基本含义通常指不带任何留恋地离开,常有一种洒脱、决然的态度,表现出对某种事物的不屑或对环境的厌倦。

成语来源

“拂衣而去”源自于古代文人的高洁形象,描述了那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选择潇洒离去的决断。该成语的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例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表现出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使用场景

“拂衣而去”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形容人物的高洁品质或对现世的不满,展现一种逃避现实的姿态。
  • 日常对话: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种关系或环境的决断性放弃。
  • 演讲:在表达对不良环境或事情的态度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增强语气的决绝感。

示例句子

  1.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争吵后,她终于选择了拂衣而去,决心不再被这段关系束缚。
  2. 他对这个腐败的政局感到失望,决定拂衣而去,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生活。
  3. 我们在这个城市待了太久,已经厌倦了,准备拂衣而去,去寻找更美好的未来。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置身事外”:表示不参与或不关心某事,与“拂衣而去”在态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不一定强调离开的动作。
    • “心如止水”:表示内心宁静,通常用来形容不受外界干扰的态度,与之相对,后者强调了离开的决然。
  • 反义成语

    • “舍不得”:表示对某事物的留恋,正好与“拂衣而去”的态度相反。
    • “难以割舍”:同样强调对某种情感或事物的不舍,与“拂衣而去”的果断相对立。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文化中,许多文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而“拂衣而去”恰好体现了这种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所不同,但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表达对不良环境的拒绝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情感与联想

“拂衣而去”给人一种洒脱、决绝的感觉,常常引发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放弃时的无奈与勇气,激发出一种勇往直前的决心。

个人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不愉快的友谊,最终也选择了“拂衣而去”。虽然过程艰难,但离开后我感到轻松自在,反而能够更好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拂衣而去”:

月明点滴风轻舞,
心随云影逐梦去。
拂衣而去无牵挂,
只留一缕梦中语。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alk away”或者“turn one's back”,但这些表达通常没有成语所带来的诗意和情感深度。在西方文化中,对“逃避”或“离开”的态度可能更加直接,而**文化则更强调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内心决断与气度。

反思与总结

“拂衣而去”不仅是一个表达离开的成语,更蕴含了对生活态度的一种选择。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教会我们如何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决策。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文的文化底蕴和人际关系的微妙。

来源: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引证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益盛,不恤国事,但以酒色为务。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备奔绍,绍遣将颜良等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救之,良等皆死。绍怒,乃悉众渡河,将攻操。操与绍相持于官渡,绍粮尽,士卒饥困,乃遣使求和,操不许。绍乃分兵四出,欲以攻操。操乃出奇兵,大破绍军,斩其将文丑。绍军大溃,绍与八百骑走还黎阳。操追之不及,乃还许。绍惭愤,发病呕血,薨于路。”

《汉书·王莽传》:“莽既不食,又不得入宫,乃上书曰:‘臣莽诚愚,不自度量,以为当受命,故敢冒死上书。今臣莽既不得入宫,又不得食,臣莽诚死而已。’书奏,莽遂自杀。”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于是,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于是,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兵而东,至乌江,欲渡,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故事王子敬少年时,曾经看见他父亲的门生们在一起赌博,见有胜负就说“南风不竞”。这些门生看他是小孩子就轻蔑地说:“小孩子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十分生气地说:“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拂衣而去

例句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曰:‘何必谋于闺门!’

拂衣而去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ī), 衣部,共6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同本义。

3.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1.穿衣。

2.遮盖;包扎。

3.依靠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读音(fú,bì), 扌部,共8画

1.(形声。从手。弗声。本义:拂拭;掸除)。

2.同本义。

3.击。

4.违背;逆。

5.掠过或轻轻擦过。

6.甩动;抖动。

读音(qù), 厶部,共5画

1.(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2.同本义。

3.除去;去掉。

4.相距,远离。

5.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6.失掉; 失去。

拂衣而去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拂衣而去而的意思

拂衣而去是什么意思

拂衣而去的含义

拂衣而去深藏功与名

拂衣而去的故事

拂衣而去片叶不沾身什么意思

拂衣而去打一水果

拂衣而去指什么生肖

拂衣而去是成语吗

拂衣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