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骇目的意思
基本定义
“惊心骇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让人心惊肉跳、目瞪口呆。它通常用来形容非常震撼、惊人或可怕的事物或情景,能够强烈刺激人的感官,引发极大的情感反应。
成语来源
“惊心骇目”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回:“若论这几天,王夫人也曾为她惊心骇目。”该成语在古代文学中经常用于描述一些让人感到恐惧或震惊的场面,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描写惊悚场景或重大**时,常用以增强情感效果。
- 日常对话:形容某个**或新闻令人震惊时,可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绪反应。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有效吸引听众注意力,强调某个重要观点。
示例句子
- 这部电影的结局真是惊心骇目,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 看到那场车祸的现场,他不禁惊心骇目,心里充满了恐惧。
- 新闻报道中提到的自然灾害,令人惊心骇目,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骇人听闻:形容事情非常令人震惊,通常指不好的事情。
- 触目惊心:指事物或情景极为震撼,令人感到心里发怵。
-
反义成语:
- 平淡无奇:形容事物没有特别之处,缺乏吸引力。
- 安然无恙:形容没有受到伤害或影响,平静安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惊心骇目”通常和传统的道德观念、自然灾害、战争等负面相联系。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可怕事物的敬畏。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各种严重的震撼性,例如突发的公共卫生或自然灾害。
情感与联想
“惊心骇目”常常会引起一种紧张、不安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恐怖、灾难或一些重大的转折点,这种情感反应可以在写作和表达中带来强烈的感染力。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次自然灾害,当时看到的场景让我惊心骇目。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我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既是对**的反映,也是对情感的表达。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惊心骇目”:
风暴骤起,天幕如墨,
波涛汹涌,惊心骇目。
山河破碎,泪流满面,
只愿安宁,归于宁静。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breathtaking”、“astonishing”这样的词语,但它们的使用场合和情感深度可能与“惊心骇目”略有不同。不同文化中对震撼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反应也可能有所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惊心骇目”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惊人的事物,更是表达情感和思考的工具。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生动地传达情感和体验。
来源:连日宝山兵勇陆续回苏,昨穿城走者数十人……孙邑尊讯供后,转送抚宪,传询押解回沪,众各惊心骇目。
来源:--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忆昭楼洪杨奏稿》
引证: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宝玉听了,惊心骇目,半晌说不出话来。”
《清史稿·纪昀传》:“其言惊心骇目,闻者莫不震悚。”
《明史·方孝孺传》:“其文惊心骇目,读者为之变色。”
《宋史·文同传》:“读之者莫不惊心骇目。”
《晋书·孙楚传》:“观其辞旨,怳惚惊心骇目。”
例句:爰就所言,略加评语。不学如余,固不能直揭其隐,亦聊为读者~,不为所惑之一助云尔。
惊心骇目成语接龙
惊心骇目字义分解
骇
1.(形声。从马,亥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骇;惊诧;惊动。
4.震动。
5.突发;兴起。
6.惊扰;骚动。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惊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