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接不遑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应接不遑”字面意思是“应接(接待)的人很多,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应付”。引申义为形容事情繁忙,来不及应对,常用来形容忙碌的状态,特别是接待宾客或处理事务时的忙碌。
成语来源
“应接不遑”出自《汉书·元帝纪》,原文为“应接不暇,众人之所望也”。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待客人和事务的重视,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与责任感。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日益繁荣、交往频繁的背景密切相关。
使用场景
“应接不遑”常用于描述繁忙的工作环境,如公司会议、活动组织、节日庆典等场合。它也可以用在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的忙碌状态,营造紧张的氛围。在日常对话中,朋友间也可以用来形容彼此的忙碌。
示例句子
- 在这个旅游旺季,酒店的前台几乎应接不暇,客人们络绎不绝。
- 这位公司的新任总监上任后,事务繁多,应接不遑。
- 节日临近,商场里的顾客应接不暇,服务员们忙得不可开交。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应接不暇:与“应接不遑”意义相似,同样形容忙碌,来不及应对。
- 忙得不可开交:形容非常忙碌的状态,强调忙碌的程度。
-
反义成语:
- 游刃有余:形容处理事情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与应接不遑形成鲜明对比。
- 闲庭信步:形容悠闲自得,恰与忙碌的状态相对。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接待客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和周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应接不暇的局面,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应接不遑”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迫感和压力,联想到繁忙的工作生活和应对各种事务的挑战。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许多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压力与成语所描绘的状态相符。
个人应用
在我的工作中,特别是在项目高峰期,经常会感受到“应接不遑”的状态。面对客户需求和团队协调,我总是努力保持高效,但有时仍然会感到应接不暇,这让我思考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繁忙的城市中,四处是匆匆忙忙的人们,商场里顾客应接不暇,街头小摊生意火爆。人们在忙碌中追逐梦想,却也在这一刻感受到生活的热烈。有时,静下心来,才发现忙碌背后的生活真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应接不遑”相似的表达是“overwhelmed”或“swamped”,都用来形容工作、生活中的忙碌与压力。然而,西方文化中往往更强调个人的时间管理和工作效率,而不是传统的社交礼仪,这两者在文化表现上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应接不遑”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现代社会中忙碌生活的普遍性以及如何在繁忙中找到平衡。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提醒自己在忙碌中留出空间,享受当下的生活。
来源: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来源:-- 晋·王献之《镜湖贴》
引证: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复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俟命。’”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阗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馀人,疏勒复安。”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帅师伐郑,郑伯惧,使公子归生应接不遑。”
例句:镇日里军书旁午,~。
应接不遑成语接龙
应接不遑字义分解
遑
1.(形声。从辵(chuò),皇声。本义:急迫)。
2.同本义。
3.恐惧。
4.空闲;闲暇。
接
1.(形声。从手,妾声。本义:两手交叉)。
2.交合;会合。
3.迎接。
4.接见;接待。
5.靠近;接触。
6.连续;继续。
1.迅速,敏捷。
应
1.应当,应该。
2.答应,允许。
3.所有;全部。
4.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1.应和,响应。
2.受;接受。
3.符合;适应;顺应。
4.应付;对付。
5.感应;应验。
6.对敌方回击、迎击。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