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苟视的意思
基本定义:
“目不苟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眼睛不随便看”,引申为对事物认真、仔细地观察或审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观察事物时非常专注,不轻易放过任何细节,强调其严谨和细致的态度。
成语来源:
“目不苟视”出自《论语·学而》,原文为“目不苟视,耳不苟听”。这里强调了对所见所闻的认真态度,提倡一种对知识和信息的严谨态度。这一成语的提出,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学*和观察的重视。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学*、工作或观察事物时的态度,通常用于正面的语境中。例如:
- 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的专注与努力。
- 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表扬某人的工作态度。
- 在演讲中,可能用来强调认真对待事物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他在研究这个课题时,目不苟视,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到。
- 作为一名医生,目不苟视是他对待病人的基本原则。
-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目不苟视,才能保证最终的成果达到预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如“细致入微”、“一丝不苟”,都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认真态度。
- 反义成语:如“草率从事”、“马虎了事”,则形容对事物的不认真、不仔细。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细节和严谨态度被视为重要美德。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目不苟视的态度仍然被广泛推崇,强调对工作和生活的严谨态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情感与联想:
“目不苟视”让我联想到一种专注和严谨的美德,常常让我意识到在学*和工作中,要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能力,也能影响周围的人。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目不苟视”的情况。例如,在写论文时,我会仔细检查每一个引用和数据,以确保准确无误,这让我在学术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创造性使用:
在秋日的黄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地上,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目不苟视,认真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仿佛在捕捉每一个音符,谱写出智慧的乐章。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pay close attention”或“be meticulous”的表达,虽然意思相近,但语境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效率的同时,也重视细节和质量,这与“目不苟视”有相似之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目不苟视”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专注和严谨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能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关注细节,从而更好地传达思想和观点。
来源: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来源:-- 明·李贽《卓吾论略》
引证:
《荀子·劝学》:“目不苟视,耳不苟听,口不苟言,心不苟虑。”
《礼记·曲礼上》:“目不苟视,耳不苟听,口不苟言,身不苟动。”
《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入太庙,每事问。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左传·宣公十五年》:“目不苟视,耳不苟听。”
目不苟视成语接龙
目不苟视字义分解
视
1.(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同本义。
3.考察,察看,审察。
4.治理,处理。
5.看待。
6.向…表示。
苟
1.(形声。从艸,句(gōu)声。本义:草名。又:菜名) 同本义。
2.随便,轻率。
3.姑且;暂且。
4.若;如果;假使。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