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以待毙
坐以待毙的意思
基本定义
“坐以待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坐着等死。它形容在面临危险或困境时,消极地等待死亡或失败,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现状。基本含义则是指在危急时刻不采取措施,任凭情况恶化。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冯唐列传》中,文中提到“冯唐之难,坐以待毙”。这里描绘了冯唐在面对困境时选择静坐而不反抗的态度。它反映了古代对消极应对态度的批判,强调了在逆境中应采取主动的态度。
使用场景
“坐以待毙”常用于形容那些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选择不作为的人。这一成语可以在各种场合出现: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角色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可能会被描述为“坐以待毙”,以表现其懦弱或无能。
- 日常对话:朋友之间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对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无所作为。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呼吁大家在面对挑战时要采取积极行动,而不是消极等待。
示例句子
- 面对经济危机,公司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 她在学*上总是坐以待毙,从不主动请教老师,导致成绩一直没有提高。
- 在战斗中,指挥官绝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束手待毙:形容无计可施,任凭敌人攻击,与“坐以待毙”有相似意涵,但更加强调无能为力。
- 坐视不理:形容对发生的事情不加以干预,含有放任不管的意味。
-
反义成语:
- 迎头痛击:形容积极主动地进行反击,与“坐以待毙”形成鲜明对比。
- 积极应对:强调对困难或挑战采取主动措施,完全与消极态度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困难”的价值观。因此,“坐以待毙”通常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态度,受到批评。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积极主动的态度被更为强调。
情感与联想
“坐以待毙”给人一种无助和绝望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不作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避免消极等待的局面。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大而选择了“坐以待毙”的态度,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更加焦虑。后来我意识到,积极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才是应对困难的最佳方式。
创造性使用
在一次创作中,我写道: “在那阴霾的天空下,他默默坐着,仿佛等待着命运的审判,心中却明白,坐以待毙只会让绝望蔓延,唯有行动才能带来希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to wait for the worst”或“to wait and see”,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反映了对消极等待态度的批判。不同文化中,面对困难时的反应往往有相似之处,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坐以待毙”的分析,我深刻理解到在面对挑战时,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多么重要。这一成语提醒我们,面对困境时不应选择消极等待,而应勇敢行动。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有着重要的启示,使我在用词时更加注重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来源: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来源:--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坐以待毙,非忠臣也。”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坐以待毙,非大丈夫也。”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十一年》:“韩信坐以待毙,非智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坐以待毙,非英雄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图之。”
例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大众不会~。
坐以待毙成语接龙
坐以待毙字义分解
毙
1.(形声。从死,敝声。在先秦古书中的獘,在流传中往往被改成斃。本义:仆倒;倒下去)。
2.同本义。
3.垮台,失败。
4.引申为死。
5.杀死。
待
1.(形声。从彳(chì),寺声。本义:等待,等候)。
2.同本义。
3.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
4.招待。
5.需要。
6.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
1.[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2.[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坐
1.(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2.同本义。
3.现代在椅、凳出现后,凡将臀部置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者皆为坐。
4.引申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5.定罪,由…而获罪。
6.因…犯罪,触犯法律。
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