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
不共戴天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不共戴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两个人不能在同一天空下生存,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共存。它通常用来形容敌对关系非常尖锐、不可调和的状态。
成语来源
“不共戴天”出自《左传》,原文为“有怨而不共戴天”,意思是有仇怨的人不能在同一个天空下生活。这一成语最早反映了古代对于仇恨和冲突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对立和不可调和性。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书籍、政治演讲以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描述敌对关系、仇恨及不可调和的敌人时。例如,在讨论历史上的战争时,可以说“这两个国家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示例句子
- 他们之间的不共戴天之仇,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
- 在这个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各方势力的不共戴天让和谈显得十分困难。
- 他对背叛者的不共戴天,让他在复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势不两立:形容两种力量或势力不能并存。
- 不死不休:形容仇恨深重,斗争到最后一刻。
反义成语:
- 和气生财:形容和睦相处能带来利益。
- 和睦共处:形容各方之间友好相处。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不共戴天”不仅反映了历史上各种恩怨情仇的复杂关系,还体现了对仇恨与冲突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尽管强调和谐与合作,但在某些社会冲突或历史争端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常常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仇恨、冲突和不可调和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极端的对立情绪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在沟通和解决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是十分重要的。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与其他同事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几乎到达了“不共戴天”的地步。通过沟通与调解,我们最终帮助他们和解,避免了更大的冲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虽然有时情感冲突很深,但通过对话和理解可以化解很多误会。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不共戴天”: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不共戴天的仇恨如影随形。
然当星空璀璨时,
愿我们共赏明月,忘却仇恨。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annot coexist”或“Implacable foes”,但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这个成语在不同文化中都能引起共鸣,体现了人类对仇恨与和解的共同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共戴天”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在描述极端情感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它让我更加意识到,在生活中处理冲突和矛盾时,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避免让仇恨成为无法调和的障碍。
来源: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来源:-- 《礼记·曲礼上》
引证: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曰:‘吾与刘备不共戴天。’”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与曹操不共戴天。’”
《汉书·王莽传》:“莽曰:‘吾与刘氏不共戴天。’”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曰:‘吾与汉王不共戴天。’”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与楚子不共戴天。”
故事: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例句: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的死敌。”
不共戴天成语接龙
不共戴天字义分解
戴
1.(形声。本义:增益)。
2.同本义。
3.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4.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5.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天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共
1.供奉。
2.恭敬
3.供给;供应
4.供职;奉职。
5.古国名 。有两个。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 辉县。
1.(拱的本字)。
2.拱手,打拱。
3.引申为环抱。
1.(会意。从廿。本义:同)。
2.共享,共用或共有。
3.(gǒng)。
4.执持。
5.抱拳,拱手。
6.环绕。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