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仪令色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令仪令色”字面意思是“发号施令时的仪态和神色”。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通过外在的仪表和表情来展示权威或影响他人,常常用于形容一种态度或气势,带有一定的强调和威严。
成语来源
“令仪令色”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君子之于天下也,犹小人之于家也;君子之于家也,犹小人之于其私;然则令仪令色”。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君子应有的风范和气势,意指君子应当在外表和气度上自我要求、展现权威。
使用场景
此成语多用于描述领导者、上司在指挥或管理时的态度和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威严和气势;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对他人的影响力。例如,在职场中,领导者在会议中展现出“令仪令色”的状态,可以增强他的权威性。
示例句子
- 这位经理在会议上总是令仪令色,令下属们不敢轻言反对。
- 当他走进教室时,令仪令色的态度让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
- 在这场辩论中,辩手不仅要有理有据,还要令仪令色,才能有效说服观众。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这些成语同样强调外在形象和气势。
- 反义成语:无所作为、无精打采。与“令仪令色”的威严态度相反,表达缺乏影响力或动力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权威和仪态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规范,尤其在家长和领导者的角色中。现代社会虽然更加注重平等和民主,但“令仪令色”仍然在一些特定环境中适用,如职场领导、公共演讲等场合。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通常带有正面的积极情感,联想到权威、领导力和自信等特质。然而,也可能引发对权威滥用或强制管理的消极联想。思考“令仪令色”可以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和影响力。
个人应用
在一次团队会议中,我尝试用“令仪令色”的态度来引导讨论,结果发现我的团队对我的意见更加重视,讨论也更加高效。这让我意识到在适当的场合展现威严和自信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他踏入房间,令仪令色,仿佛整个空间都因他的存在而凝固,所有目光都投向了他。”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气场和对周围人的影响。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manding presence”,强调一个人在场时所带来的威严和影响力。这种表达在职场和领导力培训中常被提及,显示了不同文化对领导形象的重视。
反思与总结
“令仪令色”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外在形象的成语,它深刻地体现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感。在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把握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提高我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来源: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来源:-- 《诗经·大雅·烝民》
引证:
《礼记·表记》:“君子令仪令色,其行也正。”
《论语·颜渊》:“君子令仪令色,小人反是。”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令仪令色,以事君子。”
《诗经·小雅·车舝》:“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令仪令色成语接龙
令仪令色字义分解
色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仪
1.(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同本义。
3.法度;礼法。
4.典范;表率。
5.礼仪。仪式;礼节。
6.仪仗。
令
1.听从
2.名词
3.假设语气词。
1.纸的数量单位, 原张的纸 500 张为一令。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2.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3.又。
4.命名。
5.使,让。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