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无愧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俯仰无愧”由“俯”和“仰”两个动作构成,字面意思是低头和抬头都没有愧疚。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坦荡与光明,不感到羞愧,体现出一种光明磊落的品格。
成语来源
“俯仰无愧”出自《论语·泰伯》,原文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灭之;君子之德,风行于天。”这里强调的是君子的德行高尚、无愧于心,风气所及,令人仰慕。通过“俯仰无愧”,我们可以理解君子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的坦荡无畏。
使用场景
“俯仰无愧”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如:
- 文学作品:描写人物的高尚品德。
- 日常对话:表达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自信与无愧。
- 演讲:鼓励他人追求正直与诚实的生活。
示例句子
- 在面对自己的过错时,他总是能坦然自若,俯仰无愧。
- 她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做事总是尽心尽力,俯仰无愧。
- 面对社会的指责,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俯仰无愧地前行。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问心无愧:内心没有愧疚。
- 光明磊落:形容人品正直,毫不隐瞒。
-
反义成语:
- 心虚胆怯:内心有愧,表现出胆怯。
- 愧疚难言:心中有愧,无法启齿。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华文化中,正直和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俯仰无愧”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面对诱惑和道德困境时,能够引导人们保持清白与自信。
情感与联想
“俯仰无愧”让我联想到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信。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面对同事的误解时,我选择坦诚相待,解释自己的立场。虽然过程艰难,但最终我能够俯仰无愧地面对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俯仰无愧心自明,
风雨兼程志不平。
人生如棋局中路,
何惧风云变幻声。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是“clear conscience”(清明的良心),强调内心的安宁与道德自觉。虽然两者表达的含义相近,但在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上存在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俯仰无愧”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坚定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正直与勇气。
来源:洗鄙夫患失之风,增善类敢言之气,俯仰无愧,进退两高。
来源:--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宋·陆游《贺辛给事启》
引证: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奇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奚适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俯仰无愧。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俯仰无愧。”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俯仰无愧。”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俯仰无愧。”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之行,俯仰无愧于天地。”
例句:如果不是品行学识都~的智者,便是或多或少不知道惭愧的骗子。
俯仰无愧成语接龙
俯仰无愧字义分解
无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愧
1.(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同本义。同“媿”。
3.折辱人;使羞惭。
4.责人罪咎。
俯
1.(会意。从页(xié),表示与头有关,从逃省。取低头逃跑意。现在简化为“从人府声”的形声字。本义:低头)。
2.同本义。
3.弯腰屈身。
4.在蛰伏的状态中的越冬。
5.上对下行动的敬辞。
仰
1.(会意兼形声。从人,从卬,卬亦声。卬,小篆字形。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跪着,跪者抬头看站者,为抬头仰望的“仰”的本字。后借为“我”,遂加“人”作“仰”。“卬”“仰”古今字。本义:抬头,脸向上)。
2.同本义。跟“俯”相对。
3.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
4.切望 旧时公文中上级命令下级的惯用辞,意为切望。
5.依赖;依靠。
6.物体面朝上。
1.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