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愧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恬不知愧”由“恬”、“不”、“知”、“愧”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心安理得,毫无愧疚感。基本含义指的是对自己的不当行为或过失毫无羞愧意识,表现出一种无耻和放肆的态度。
成语来源
“恬不知愧”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在书中提到:“恬不知愧者,非人之所能也。”这句话表明,心中没有愧疚之感的人,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这一典故,成语的使用逐渐演变为批评那些不知羞耻、不懂得反省自己过错的人。
使用场景
“恬不知愧”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形容一些角色的卑劣行径。
- 日常对话:用来批评朋友或同事的不当行为,例如:“他居然对自己的错误毫无愧疚,真是恬不知愧。”
- 演讲或辩论:用作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比如对腐败现象的控诉。
示例句子
- 对于那些在公众面前撒谎却毫无愧疚的人,我只能说他们实在是恬不知愧。
- 他明明做错了事,却恬不知愧地继续享受生活,令人失望。
- 这种恬不知愧的态度,最终只会让他失去朋友和信任。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无耻、厚颜无耻、肆无忌惮。它们都表示一种对错误行为不感到羞愧的态度。
- 反义成语:心存愧疚、知错能改、惭愧难当。与“恬不知愧”相对,反映出对错误的自省和羞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文化中,羞耻感被视为一种道德约束,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恬不知愧”则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守道德规范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许多公众人物因缺乏羞耻感而受到谴责,使得这一成语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与联想
“恬不知愧”带给我一种强烈的不满和愤怒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社会上肆意妄为、毫无反省意识的人,尤其是在面对不公和不义时的无动于衷。这种态度在我看来是对社会道德的极大挑战。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明知自己的错误,却总是推诿责任,无视团队的努力。他的这种“恬不知愧”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失望,也促使我在团队中倡导负责任的行为。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恬不知愧”:
月下独行影自孤,
不知愧恼心如故。
纵然世人皆愤怒,
我自恬然笑诸途。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一些表达可以与“恬不知愧”相对应,如“shameless”或“without shame”。这些词汇也用来描述那些不知羞耻的人,虽然其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恬不知愧”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羞愧感在个人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这种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道德和责任。在未来的交流中,我将更加谨慎地使用这个成语,以传达更深刻的含义。
来源: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来源:-- 清·阎尔梅《房琯论》
恬不知愧成语接龙
恬不知愧字义分解
知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3. 又。
4. 懂得,了解,理会。
5. 又。
6. 主持;管理。
愧
1.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 同本义。同“媿”。
3. 折辱人;使羞惭。
4. 责人罪咎。
恬
1. (形声。从心,甜省声。本义:安静)。
2. 同本义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
3. 安逸,舒适 。
4. 。
5. 泰然。
6. 淡泊 。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