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成诵的意思
基本定义
“触目成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看到的东西就能背诵出来”。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文学作品、诗词或文章等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以至于人们在看到或阅读后能够迅速记住并口耳相传。这个成语表达了某种文字或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
成语来源
“触目成诵”出自《后汉书·班固传》,原文为“目之所及,皆成诵”。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文人对文学作品的重视密切相关,强调文字的力量和文学的传播。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让读者一见倾心,甚至于随口就能吟诵。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评论、教育场合以及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谈论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时。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可能会说“这本书的内容真是触目成诵,大家都应该认真阅读。”同时,它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个文化现象或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示例句子
-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真是触目成诵,许多人都能背诵出它的几句。
- 这部小说情节紧凑,人物鲜明,令人阅读之后触目成诵。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触目成诵的文化作品更容易传播开来。
- 他的演讲内容深入人心,听众们纷纷表示触目成诵,印象深刻。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耳熟能详:形容听到过很多次,熟悉而了解。
- 朗朗上口:形容语言流畅、易于记忆。
反义成语:
- 无从记忆:表示没有办法记住。
- 生疏难记:形容内容不易理解或记忆。
这些同义和反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易记性,而后者则强调难以记忆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被视为重要的精神食粮,许多经典作品都能在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内容。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触目成诵”可能不仅限于书籍和诗词,也可以包括网络文章、短视频等多种形式。
情感与联想
“触目成诵”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代表了对美好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赞美。它激发了人们对文字和表达的热爱,并引发思考:怎样的作品能够让人们迅速记住并传颂?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曾经读过一首诗,内容优美,意境深远,读后让我感到触目成诵,甚至在朋友聚会时背诵给大家听,这种分享的快乐也让我更加热爱诗歌。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触目成诵”:
在繁花似锦的春日,
字句如花瓣般飘落,
每一个瞬间,都是触目成诵的寓言,
在心中悄然绽放。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用“memorable”或“striking”来形容某些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力。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它们同样表达了一种作品引发广泛关注和记忆的能力。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触目成诵”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和文学的力量。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在学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提醒我关注那些美好的文字,力求在交流中更好地传达情感与思想。
来源:论其博综子史,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
来源:-- 唐·姚思廉《陈书·陆瑜传》
触目成诵成语接龙
触目成诵字义分解
诵
1.(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2.同本义。
3.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4.颂扬。
5.公开。
6.诗篇。
触
1.(形声。从角,蜀声。本义:以角撞物)。
2.用角抵人或物。
3.撞,碰。
4.遇到;遭受。
5.干犯,冒犯。
6.佛家语。与色、声、香、味、法合称“六尘”。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成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同本义。
3.变成;成为。
4.形成。
5.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6.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