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言利博的意思
基本定义
“仁言利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有仁爱之言,利益广博”。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仁爱的情怀,又能够在利益上有所作为,强调道德与利益的统一。它传达出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即既重视道德伦理,又能够实现物质利益。
成语来源
“仁言利博”出自于《尚书》,该书是**古代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在古代,仁义被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而博利则指向为民谋利、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这一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仁义和利益的辩证关系。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场合:
- 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性格时,形容一个人既有仁德,又能为社会创造利益。
- 日常对话:在讨论人际关系或职业道德时,用以称赞他人的品德。
- 演讲:在讲述社会责任、企业伦理时,可以用来鼓励人们追求道德与利益的平衡。
示例句子
- 他在公司里始终秉持“仁言利博”的原则,既关心员工的福祉,又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 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做到“仁言利博”,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能够做到“仁言利博”的人实在不多。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义利兼顾”:强调既关注道义,也重视利益。
- “德才兼备”:指道德与才能两者兼具。
反义成语:
- “唯利是图”:只关注利益,无视道德。
- “见义忘利”:重视道义而忽视个人利益。
文化与社会背景
“仁言利博”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与利益关系的思考。在古代社会,仁义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现代社会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的实现。这一成语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应忘记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唤起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它激励我们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同时也要关注生活的实际需要。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总是关心学生的成长,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很多力量。我觉得他就是“仁言利博”的典范,既有仁爱的心,也能为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他常说:“我希望我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仁言利博’,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希望。”于是,大家都愿意向他倾诉,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benevolence and profit”来表达类似的思想,强调道德与利益的结合。然而,与汉语成语相比,英语中对这一概念的表达可能不够简练,且缺乏文化背景的深度。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仁言利博”的学,我更加理解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平衡。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道德责任。这一成语在我今后的生活中将继续激励我追求更高的理想。
来源: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来源:-- 《左传·昭公三年》
引证: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荀子·劝学》:“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无敌于天下。”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左传·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仁言利博成语接龙
仁言利博字义分解
言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博
1.(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2.同本义。与“小”相对。
3.宽广;广搏。
4.众多;丰富。
5.广泛;普遍。
6.渊博,知道得多。
利
1.(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同本义。
3.又。
4.又泛指锐利。
5.快;敏捷。
6.吉利;顺利。
仁
1.(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3.有德者之称。
4.旧指有仁德的人。
5.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6.完美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