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ǐliáo

课嘴撩牙

拼音zuǐliáo

繁体課嘴撩牙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近义词磕牙料嘴

课嘴撩牙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课嘴撩牙”是一个形象的表达,字面意思是“教训嘴巴,挑逗牙齿”。其基本含义是指利用言语挑衅或刺激他人,引发争论或情绪,常用于形容一些人喜欢通过言辞争辩、挑衅他人,或是有意激怒别人。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可能是民间口语演变而来。其结构中“课”和“撩”都带有一定的责备和刺激的意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话中较为激烈的情境。成语中所用的“嘴”和“牙”也象征着言语和争辩的工具。

使用场景:

“课嘴撩牙”通常用于描述争辩、争吵的场合,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时,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人喜欢争论。此外,在演讲或辩论中,也可能用来指责对方过于挑衅或言辞激烈。

示例句子:

  1. 他总是喜欢课嘴撩牙,让讨论变得异常激烈。
  2. 在这场辩论赛中,选手们都在课嘴撩牙,争论不休。
  3. 我觉得有些人只是为了课嘴撩牙,根本不在乎问题的解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口舌之争(形容言语间的争吵)、争论不休(形容争辩时不停地争论)。
  • 反义成语:和气生财(形容和睦相处能够带来利益)、礼尚往来(强调礼节和互相尊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文化中,言辞的艺术被高度重视。成语“课嘴撩牙”体现了在争论中的技巧与策略,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言辞的争辩更加频繁,成语的使用更具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常常带有负面情绪,联想到争吵、冲突和对立的场景,可能引发对人际关系紧张的联想。这种情感反应提醒我们在沟通中注意方式与方法,寻求更和谐的交流。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与朋友的争论,起初只是为了讨论某个话题,后来却演变成了“课嘴撩牙”的场面,双方都不肯让步,最终只是双方都感到不快。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沟通中有时需要放下争执,寻求共识。

创造性使用:

在夜晚的酒吧中,朋友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突然一个声音响起:“你们这群爱课嘴撩牙的家伙,来一场比赛看看谁能更幽默!”气氛顿时轻松了下来,争论变成了欢笑。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lking back”或“getting into a verbal altercation”,它们同样用于描述争辩和言语冲突的场合。然而,中文成语更强调了挑衅的意味,带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课嘴撩牙”的分析,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际沟通中的挑战,也提醒我们在交流中保持理性和尊重。它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在面对争论时能够更好地掌握言辞的艺术。

来源: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来源:--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

课嘴撩牙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kè), 讠部,共10画

1.(形声。从言,果声。本义:考核)。

2.同本义(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

3.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4.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

5.征收赋税;差派劳役。

6.占卜。

读音(yá), 牙部,共4画

1.(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2.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3.形状像齿的东西。

4.特指象牙。

5.萌芽。

6.孩童。

读音(liāo,liáo), 扌部,共15画

1.(形声。从手,尞(liáo)声。本义:整理)。

2.同本义。

3.挑,拨。

4.引申为挑逗,招引,逗引。

5.又。

1.

1.放,丢。

1.揭起,向上掀起

2.用手舀水浇洒

读音(zuǐ), 口部,共16画

1.(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2.同本义。

3.鸟嘴。

4.中古时期,嘴引申指人或动物的口腔器官。

5.从鸟嘴外形突出引申出表示物体的突出部分。

6.说话。

课嘴撩牙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课嘴撩牙的意思

课嘴撩牙造句

课嘴撩牙的拼音

什么嘴撩牙成语

撩嘴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