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垢纳污的意思
基本定义
“含垢纳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包容污垢和污秽”。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事物能够容忍或接受不好的东西,带有贬义,暗示对不良事物的纵容。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道德和品德的探讨。类似的表达在《庄子》等古代典籍中有所体现,强调了对不良行为和道德败坏的容忍。
使用场景
“含垢纳污”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用来形容人物的道德缺失。
- 日常对话:指责某人在面对不良行为时的沉默或纵容。
- 演讲:批评社会风气或集体道德的堕落。
示例句子
- 在这个充满谎言的社会里,很多人选择了含垢纳污,宁愿与不良风气共存。
- 公司管理层对于腐败行为的纵容,显示出其含垢纳污的态度。
-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含垢纳污,接受那些显而易见的不公。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包容万象:虽然强调包容,但没有贬义。
- 不问青红皂白:形容不加区分地接受,含有不严谨的意味。
反义成语:
- 坚守底线:强调不妥协的态度。
- 清白无辜:强调没有污点,与含垢纳污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传统上重视道德和品德,而“含垢纳污”则反映了对不良行为的批判和警示。现代社会中,随着道德标准的变化,这个成语的使用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警惕道德滑坡。
情感与联想
“含垢纳污”让我联想到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尤其是面对不公和腐败时的沉默。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接受不良现象。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公司内部发现了同事的舞弊行为,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表现出一种含垢纳污的态度。最终,我决定站出来反映问题,尽管这让我面临了压力。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能会这样写: “在这浑浊的水中,多少心灵含垢纳污; 唯有清流不屈,坚守理想与信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turning a blind eye”(视而不见)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对不良行为的忽视。虽然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反映了对道德沦丧的无奈和批判。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含垢纳污”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和社会道德状态的反思,也是对自身行为的警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工具箱,使我们在沟通时更加准确和有力。
引证:
《宋史·文苑传·范仲淹》:“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后汉书·陈蕃传》:“蕃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由是积毁销骨,被以恶名,含垢藏疾,不显于世。”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例句:退而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屈己以裕人也。
含垢纳污成语接龙
含垢纳污字义分解
纳
1.(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2.同本义。
3.收藏;收入。
4.“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5.缴纳,贡献。
6.使进入。
污
1.(形声。从水,于声。本义:停积不流的水)。
2.浊水池。一说小水坑。
3.字亦作汙。
4.污垢,脏东西。
5.劳苦之事。
6.不清洁,肮脏。
垢
1.(形声。从土,后声。本义: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
2.同本义。
3.耻辱,因不名誉而产生的羞耻感。
4.污秽不洁。
5.耻辱。
含
1.(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同本义。
3.容纳;包含。
4.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1.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