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而尽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扫地而尽”的字面意思是“把地扫干净,扫尽所有杂物”。其基本含义是比喻彻底清除、消灭一切,不留余地。通常用来形容对某种事物的完全清理或消除。
成语来源:
“扫地而尽”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其中提到光武帝刘秀在平定动乱时,要求将所有反对势力一并清除,以便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消除异己、巩固统治的背景。
使用场景:
在日常对话中,“扫地而尽”可以用来形容清理工作、处理问题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它可用于描绘角色在面临困境时,毫不留情地解决问题的决心。例如,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彻底改革某个体制或清理腐败现象的必要性。
示例句子:
- 政府决定对腐败现象进行全面整治,誓言“扫地而尽”所有黑暗势力。
- 在这次大扫除中,我们要把家里的杂物扫地而尽,保持整洁。
- 面对竞争对手的侵袭,公司采取了“扫地而尽”的策略,力图重回市场巅峰。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一网打尽”:形容将所有目标一并抓住或消灭。
- “清理门户”:比喻清除内部的邪恶或不良现象。
- 反义成语:
- “留有余地”:指做事时给别人留下空间或退路。
- “无能为力”:表示对某事无能为力,无法进行彻底的清理或解决。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成语常常反映出对权力、责任和清理腐败的重视。“扫地而尽”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和社会治理中,强调了对不良现象的零容忍态度。
情感与联想:
“扫地而尽”给人一种果断、彻底的感觉,联想到清理、重生和重新开始的情感。它也可能引发对历史权力斗争的思考,带有某种压迫感。
个人应用:
在我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一次大扫除,决心“扫地而尽”所有不再需要的物品,结果不仅让家里变得整洁,也让我感受到一种轻松和释然的心态。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角色在战斗中,面对强敌时,决心“扫地而尽”所有阻碍,展现出他的决心与勇气,最终获得胜利。比如: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勇士紧握剑柄,心中默念:‘今日必扫地而尽,绝不留情!’”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leave no stone unturned”,意为“彻底调查或搜索,没有遗漏”。虽然情感上可能有些不同,但在意义上都强调了不留余地的决心。
反思与总结:
通过学“扫地而尽”,我理解到在语言表达中,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更能传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我的学过程中,这类成语的掌握为我提供了更灵活的表达方式,并让我更加敏锐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文化。
来源:自唐末干戈之乱,儒学文章,扫地而尽。
来源:-- 宋·欧阳修《范文度模本兰亭序三首》其二
引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兵而东,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例句:今又废之,则三纲、五常~,陛下将何以责天下臣子之尽忠孝于君亲哉!
扫地而尽成语接龙
扫地而尽字义分解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扫
1.(会意。从手,从帚。手拿扫帚表示打扫。本义:打扫)。
2.同本义。
3.掠过。
4.清除,消灭。
5.画,染。
6.祭扫。
尽
1.(尽为“儘”和“盡”的简化字)。
2.任凭,纵使。
1.(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2.竭;完;没有了。
3.达到极限。
4.死。
5.努力完成。
6.追问。
地
1.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1.(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同本义,与“天”相对。
3.地面;陆地。
4.土地;田地。
5.领土,属地;地区 。
6.地方;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