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éiyǎněr

疾雷不及掩耳

拼音 léi yǎn ěr

繁体 疾雷不及掩耳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近义词 迅雷不及掩耳 疾霆不暇掩目 疾雷不及塞耳

疾雷不及掩耳的意思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来源: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来源:-- 《六韬·龙韬·军势》

引证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光武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汉书·王莽传上》:“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莽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史记·项羽本纪》:“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战国策·齐策一》:“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鹜。”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例句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疾雷不及掩耳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léi), 雨部,共13画

1. (象形。甲骨文,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小篆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象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本义: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

2. 同本义。

3. 剧响,巨大声响 。

4. 古酒器名。

5. 打雷。

6. ,敲击。

1.

读音(ěr), 耳部,共6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3.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 退后,居次。

6.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读音(jí), 疒部,共10画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2. 轻微的叫疾。

3. 泛指病。

4. 疫疠;发生疫疠。

5. 痛苦;忧患。

6. 缺点,毛病,瑕疵。

读音(yǎn), 扌部,共11画

1.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2. 同本义。

3. 藏。

4. 止。

5. 关闭;合上。

6. 抹杀。

读音(jí), 又部,共3画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3. 至,达到。

4. 待,等到。

5. 遭受。

6. 比得上,能与…相比。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疾雷不及掩耳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形容什么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古人用这句话来形容什么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的六字成语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疾雷不及掩耳的疾是什么意思

疾雷不及掩耳的疾

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文言文翻译

疾雷不及掩耳是什么意思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目

疾雷不及掩耳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