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若命的意思
基本定义
“安之若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安稳地接受,就像接受命令一样”。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待某种境遇或安排,能够泰然自若,心安理得,表现出一种顺从和淡然的态度。
成语来源
“安之若命”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为“故曰:‘安之若命’。”这里强调的是在遭遇不如意的事情时,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体现了一种处世哲学的智慧。这种态度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顺应天命和社会规范。
使用场景
“安之若命”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面对困境时的从容态度。
-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生活中的挫折或挑战时,可能用此成语来表达对命运的接受。
- 演讲:在励志演讲中,演讲者可以用此成语鼓励听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示例句子
- 虽然公司裁员,但他始终保持冷静,安之若命,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她选择安之若命,不再过于纠结。
- 他在比赛中失利,但他安之若命,认为这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如止水”:形容心情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 “处之泰然”: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能够保持镇定。
-
反义成语:
- “心急如焚”:形容心情焦急,无法平静。
- “惊慌失措”:形容遇到突发**时的无措和慌乱。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接受命运是一种被推崇的美德,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天命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快速变化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安之若命"也被视为一种积极应对压力的心态,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心态。
情感与联想
“安之若命”常让我联想到一种宁静和智慧。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进而专注于可以改变的部分。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职业瓶颈,尽管感到不满,但我选择了“安之若命”,接受这种状态并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设置一个角色,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尽管外界充满了压力和挑战,他始终“安之若命”,在每次困境中反思自我,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蜕变。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go with the flow”来表达类似的含义,即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同文化中的应对态度虽表述不同,但对待命运的从容态度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安之若命”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更从容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情况。
来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来源:-- 《庄子·人间世》
引证:
《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曰:‘吾安之若命,何为而不可?’”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例句:家素贫弊,宅舍未立,儿息不免粗粝,而~。
安之若命成语接龙
安之若命字义分解
若
1.(bōrě):智慧(佛经用语)。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2.同本义。
3.如同;像。
4.择菜。
5.引申为选择。
6.同,相当。
安
1.(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同本义。
3.安逸,安乐。
4.安宁。
5.缓慢。
6.使安定。
命
1.(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2.同本义。
3.取名;命名。
4.动,用。
5.在神前誓约,结盟。
6.命令;政令;教令。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