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ǐngpáo

秉笏披袍

拼音bǐngpáo

繁体秉笏披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官"

秉笏披袍的意思

成语“秉笏披袍”全面分析

基本定义

“秉笏披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手持笏板,披上袍子”。笏是古代官员用来表明身份的工具,袍则是古代官员的服饰。整体上讲,该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身居高位,且在正式场合中表现出威严与庄重。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古代官场文化。笏是古代官员用来表示正式身份的器具,披袍则是指穿上正式的官服。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官员的仪态与身份地位,反映出封建社会对官职、身份的重视。

使用场景

“秉笏披袍”常用于描述官员或者权威人士在公务场合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此成语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威严与权威;在日常对话中,则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个场合中展现出的权威性。

示例句子

  1. 在这次国庆阅兵仪式上,各位秉笏披袍的将领气宇轩昂,令人敬畏。
  2. 她身着华丽的袍子,手持象征权力的笏板,仿佛就是那位秉笏披袍的女王。
  3. 在古代,秉笏披袍的官员在朝堂上讨论国事,气氛严肃而庄重。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身居高位”:表示位于高层或重要的职位。
    • “威风凛凛”:形容气势威严,令人敬畏。
  • 反义成语

    • “一介平民”:指普通人,没有特殊地位。
    • “无权无势”:表示没有权力和影响力。

文化与社会背景

“秉笏披袍”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官员的尊重和崇拜。在现代社会,虽然官员的地位依然重要,但相较于古代,更加强调平等与民主。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的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可能用以讽刺过于严肃的官场文化。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引发的情感通常是对权威和威严的敬畏。有时也可能伴随对权力集中和官僚主义的负面联想。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种成语提醒我们思考权力的性质和影响。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学校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中担任代表,身穿正式的服装,手持代表牌,感受到了一种秉笏披袍的庄严感。在这样的场合中,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代表的角色和责任。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古代的故事中,有位年轻的皇子第一次登上朝堂,手握笏板,披上华袍,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责任。他在朝堂上说:“我虽年轻,但必将秉笏披袍,恪守职责,为百姓谋福。”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hold the scepter”,通常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权威人士的身份。虽然具体的文化背景不同,但都传达了权力和威严的意象。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秉笏披袍”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也在现代交流中增添了深度与情感。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

来源:圣朝辅佐必良才,野有贤人久困埋,今朝察访当推举,秉笏披袍拜御街。

来源:-- 明·无名氏《破风诗》第二折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皇帝秉笏披袍,亲祭社稷,百官陪祭。”

《清史稿·礼志八》:“皇帝秉笏披袍,亲祭太庙,百官陪祭。”

《明史·礼志十一》:“皇帝秉笏披袍,亲祭天地,百官陪祭。”

《宋史·礼志十六》:“皇帝秉笏披袍,升殿就位,百官皆拜。”

《旧唐书·礼仪志五》:“皇帝初登坛,进七宝冠于神座,秉笏披袍,行礼甚恭。”

秉笏披袍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páo), 衤部,共10画

1.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2.外衣。

读音(hù), 竹部,共10画

1.(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2.手板。

3.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4.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

5.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

6.指成锭的东西。

读音(bǐng), 禾部,共8画

1.(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2.同本义。

3.权力,权柄。

4.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5.引申为主持,掌握。

6.保持;坚持。

读音(pī), 扌部,共8画

1.(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2.分开;裂开。

3.打开;开发。

4.拨开。

5.覆盖或搭衣于肩。

6.翻开;翻阅。

秉笏披袍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秉笏披袍是成语吗

秉笏什么意思

秉笏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