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néngzhòng,wǔnéngwēi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拼音 wén néng zhòng néng wēi

繁体 文能附衆,武能威敵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意思

文:文德,指政治;武:武功,指军事;附众:使大家亲近;威:威服。旧指在政治上能团结部下,在军事上能威震敌人。

来源: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来源:--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文以附众,武以威敌。”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汉书·艺文志》:“文以附众,武以威敌。”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文以附众,武以威敌。”

例句朕每论将帅,须责其挽弓骑马,人未知朕意,必谓古有~,不在弓马之间。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fù), 阝部,共7画

1.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bù)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2. 沾着,附着。

3. 依傍;依附。

4. 归附。

5. 佩带。

6. 靠近。

读音(néng,nài), 月部,共10画

1. (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

2. 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

3. 才能,能力。

4. 有才能的人。

5. 又。

6. 形状。

读音(wǔ), 止部,共8画

1.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2. 指干戈军旅之事。

3. 士,兵,卒。

4. 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5. 舞蹈

6. 足迹。

读音(wén), 文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3.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 美德;文德。

6.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读音(dí), 攵部,共10画

1.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2. 同本义。

3. 抵抗;抵挡。

4. 攻击。

5. 仇敌;敌人。

读音(wēi), 女部,共9画

1. 威力;威风。

2. 尊严,威严。

3. 虐害

4.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5. 畏惧

6. 震慑。

读音(zhòng), 人部,共6画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3. 又。

4. 又。

5. 指诸事,万事。

6. 指百官;群臣。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什么意思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翻译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典型事例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意思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 翻译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良将是

文能 ,武能

文能附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