稔恶不悛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稔恶不悛”由“稔”、“恶”、“不”、“悛”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为“熟悉恶行而不悔改”。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恶行非常熟悉,却没有改正的意愿,形容人性格恶劣,毫无悔改之心。
成语来源
成语“稔恶不悛”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其中提到:“稔于恶而不悛者,君子所不敢言。”这句话揭示了对于那些*惯于作恶而不愿意悔改的人,君子是无法与之为伍的。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良知的重视。
使用场景
“稔恶不悛”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代诗文中,常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行为,比如描写一个反派角色。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谈论某人时,可以用来形容其性格的缺陷。
- 演讲:在讨论社会问题时,用于批评那些不愿意改正错误的人。
示例句子
- 尽管多次受到警告,他依然稔恶不悛,继续进行非法交易。
- 对于那些稔恶不悛的犯罪分子,法律必须给予严惩。
- 社会上有些人稔恶不悛,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屡教不改:指反复受到教导却不愿改正。
- 故态复萌:指旧的坏*惯重新出现。
-
反义成语:
- 痛改前非:指痛心地改正过去的错误。
- 改邪归正:指改正错误,回归正道。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成语“稔恶不悛”反映了社会对个人道德的关注与期望,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人应当反省自己的行为,追求良知和善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依然适用,但对其使用的敏感度可能有所不同,常需结合具体情境。
情感与联想
“稔恶不悛”让我产生了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情感。看到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却依然选择继续走下去,令人感到痛心。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和良知的重要性。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同学,他常常违反规则,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影响他人,却始终不愿意悔改。我们曾多次劝说他,但他总是以“这没什么”的态度回应,真是让人感到“稔恶不悛”的无奈。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稔恶不悛”融入其中:
月下独行影无痕,
稔恶不悛心自冷。
昔日欢笑皆成梦,
今朝孤影谁与同?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stubborn”或“incorrigible”可以用于描述同样的行为,但可能没有如此直接的道德评判。不同文化中对恶行的宽容度和改正的期待有所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成语的使用和理解。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稔恶不悛”的学,我深刻体会到道德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个体良知的拷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使我更加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情感的传达。
来源:苟能去逆效顺,悉从厚宥;或稔恶不悛,城一破,悔无及矣。
来源:-- 明·宋濂《胡公神道碑铭》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稔恶不悛,国法难容。”
《后汉书·袁绍传》:“稔恶不悛,民怨沸腾。”
《汉书·王莽传》:“稔恶不悛,自取灭亡。”
《史记·项羽本纪》:“稔恶不悛,天下共诛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稔恶不悛,终为大戾。”
例句:按诸公皆一时名硕,用之多不尽其材,而~如汪鋐者,乃持权久任如此。
稔恶不悛成语接龙
稔恶不悛字义分解
稔
1.(形声。从禾,念声。本义:庄稼成熟)。
2.同本义。
3.事物积久养成。
4.熟悉。
5.年,年度。
6.
悛
1.(形声。本义:停止)。
2.同本义。
3.悔改;改变。
恶
1.(形声。从心,亚声。本义:过失)。
2.同本义。
3.泛指一般罪恶。
4.恶人;坏人。
5.丑陋。
6.坏;不好。
1.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2.表示惊讶。
1.要呕吐的感觉
1.讨厌;憎恶。
2.嫉妒。
3.诽谤;中伤。
4.忌讳。
5.羞耻,羞愧。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