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意思
俗语。比喻没有出色的人才,差一些的就充当主要角色。
引证:
《后汉书·班超传》:“山中无虎,猿猴为尊。”
《汉书·王莽传》:“山中无虎,猿猴称霸。”
《庄子·逍遥游》:“山中无虎,猿猴自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山无猛兽,猿猴为长。”
《史记·项羽本纪》:“山中无虎,猿猴称王。”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成语接龙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字义分解
虎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Panthera tigris),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3. 比喻残酷凶暴。
4. 姓。
1.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老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2.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3. 历时长久。
4. 排行在最后的。
5. 老年;晚年。
6. 又。
称
1. 符合,相当。
1. (形声。从禾,爯(chēng)声。(chèng)本义: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
2. 测定重量。
3. 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
4. 述说;声称。
5. 举起。
6. 称赞,赞扬。
1. (称为“稱”的简化字) 测定物体轻重的器具,后作“秤”。
王
1.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2.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3. 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4. 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5. 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6. 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1.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2. 作皇帝,称王。
3. 胜过。
猴
1. 像猴子一样攀援纠缠。
无
1. “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 没有,跟“有”相对。
5.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 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山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3. 形状像山的东西。
4. 特指“五岳”。
5. 指酒肆的楼上。
6. 粗俗。
子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3.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4.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5. 子孙。
6.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3. 个别量词后缀。
大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3.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4. 重要,重大。
5. 德高望重的。
6. 超过一般。
1. “大夫”、“大王”。
2. 世代。
中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2. 同本义。
3. 又。
4. 内,里面。与“外”相对。
5. 半;中途;半中腰。
6. 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1.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2. 受到;遭到。
3. 造谣;中伤。
4. 合于;符合。
5. 考取;录取。
6. 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