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的意思
成语“德高望重”的全面分析
基本定义:
“德高望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高尚,受到众人敬仰和重视。具体来说,“德”指道德,“高”指高尚的品德;“望”指声望或名声,“重”指受到重视或尊敬。综上所述,该成语形容一个人道德修养高,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
成语来源:
“德高望重”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后汉书·光武帝纪》,其中提到“德高望重”的人物对社会的影响。这个成语体现了**传统文化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强调了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具备的道德标准和受到的尊重。
使用场景:
“德高望重”常用于以下场合:
- 文学作品:用于描绘人物的高尚品质,如古典小说中的智者或贤者。
- 日常对话:在谈论某个人物的声望和道德时,常用于赞美。
- 演讲:在正式场合,讲述某位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或慈善家时,常用来表达对其道德和成就的认可。
示例句子:
-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 在这个领域中,她以德高望重的形象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 许多德高望重的专家在会议上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品德高尚:强调个人道德品质。
- 声名显赫:侧重于名声的显著。
反义成语:
- 名不副实:表示名声和实际不相符。
- *德能鲜*:形容道德弱,才能微*。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德行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德高望重”反映了儒家文化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现代社会依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领导和管理领域,德高望重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与支持。
情感与联想:
“德高望重”使人联想到高尚的人物形象,如古代的贤臣或现代的慈善家。这种形象通常伴随着尊敬和信任,给人以积极的情感反应,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提升与社会的贡献。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她不仅知识渊博,还很关心学生的成长。我常常向她请教问题,她的教导影响了我许多。
创造性使用:
在春日的晨光中,老者静坐于庭前,德高望重,似乎连阳光都愿意为他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他的睿智与慈爱,仿佛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过每一个心灵。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respected”或“rever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然而,英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通常需要通过描述来传达这种尊敬和道德高尚的含义。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德高望重”这一成语的学*,我深刻理解了道德与声望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个人成长中更加关注道德修养和品德的塑造。这个成语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努力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来源: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来源:-- 《晋书·简文三子传》
引证: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久之,帝崩,穆宗立,始释瑞出狱。”
《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庆历三年,召为枢密副使,遂为参知政事,奉命宣抚河东、陕西。时方用兵,仲淹请行,至则按边备,阅士卒,募勇敢,广间谍,开诚布公,推心抚慰,边人悦服。还,奏对称旨,赐黄金百两,文绮三端。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德高望重,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高者望重,望重者人归之。”
故事: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例句:我们家~,呼韩邪单于保护我们、信任我们。
德高望重成语接龙
德高望重字义分解
高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同本义。
3.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4.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5.空泛,不切实际。
6.年长,年老。
重
1.(字源见“重”zhòng)。
2.重复,重叠。
3.双,成对。
4.多。
5.在家庭关系中,属于比 。 如:重孙;重庆(祖父母、父母都健在)。
6.再次,另一次,重新,又。
1.(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2.同本义。
3.指音强。
4.大。
5.庄重,慎重。
6.重要;紧要。
望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2.同本义。
3.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4.希望,期望。
5.看望。
6.比较。
德
1.(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同本义。
3.感激。
4.取得,获得。
5.道德,品行。
6.恩惠;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