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词夺正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强词夺正”由“强词”和“夺正”两个部分构成。字面意思是用强硬的言辞来夺取正当的说法。其基本含义指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强行的理由来扭曲事实、争辩或辩护,往往带有一种无理取闹的意味。
成语来源
“强词夺正”出自于《左传》。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关于使用强词辩论和争执的记载,表达了在争论中不讲道理、以强硬的手段来试图说服或掩盖真相的行为。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对言辞和道理的重视,以及对不正当辩论方式的批评。
使用场景
“强词夺正”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辩论场景,也常见于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尤其是在讨论某些观点或立场时。当某人通过无理的理由试图说服他人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批评其行为。例如,在政治辩论中,某位发言者可能会用不合逻辑的论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时就可以说他是在“强词夺正”。
示例句子
- 在这场辩论中,他不断使用强词夺正的方式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令人感到厌烦。
- 她面对质疑时,竟然强词夺正,完全不顾事实的真相。
- 老师提醒我们,进行讨论时应该讲究事实,而不是用强词夺正的方式来掩饰错误。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强词辩解、胡搅蛮缠
- 强词辩解:强调用无理的理由进行辩解。
- 胡搅蛮缠:指无理地纠缠,强行争论。
- 反义成语:言之有理、讲道理
- 言之有理:指言辞有道理,逻辑清晰。
- 讲道理:强调以事实和道理为基础进行讨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讲求“理”的观念深植于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中。成语“强词夺正”反映了对真理和道理的追求,强调在交流中应以合理的论点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批评那些不讲道理、以强硬手段试图掩盖错误或真相的人。
情感与联想
“强词夺正”给人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通常与欺骗、不诚实和不道德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当听到这个成语时,往往会联想到那些试图通过强硬手段来扭曲事实的人,激起对真相的渴望和对不公正行为的反感。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在会议中用强词夺正的方式为自己的失误辩解。虽然他的话并没有逻辑,但他试图通过情绪化的表达来让大家相信他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在交流中,坚持事实和道理是多么重要。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个人总是用强词夺正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利益争辩。他的邻居们都对他深感无奈,直到有一天,他们决定团结起来,用事实和真相反击他的无理要求。最终,正义在小镇上得到伸张,人们都开始反思在争论中应以理为重,而不是用强词夺正来试图掩盖真相。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强词夺正”的表达可以是“to twist the truth”或“to argue from a false premise”。这些表达同样反映了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扭曲事实的行为,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逻辑和道德的共同重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强词夺正”的全面学*,我深刻理解到在语言交流中,保持理性和真实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具有实用性,也在文学作品中丰富了表达的层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试图用不合理方式来影响他人观点的行为,倡导以真理和逻辑为基础的讨论。
来源: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来源:--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
强词夺正成语接龙
强词夺正字义分解
词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正
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2.箭靶的中心。
3.引申为目标。
4.
5.征税。
6.出兵,征讨。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同本义。
3.正直,正派。
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6.正当;合适。
强
1.倔强;固执。
2.僵硬。
1.(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2.同本义。
3.襁褓。
4.(通彊。弱的反义词)。
5.弓有力。
6.强盛;势力大。
1.强制,强迫。
2.劝勉。
3.勉强。
4.竭力;尽力。
夺
1.(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2.同本义。
3.强取。
4.竞先取得。
5.剥夺;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