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国听令的意思
基本定义
“委国听令”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委托国家,听从命令”。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臣民对国家的忠诚与服从,强调在国家的号召下,个人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君臣关系的传统。历史上,许多文人和官员在国家危难之际,都会选择“委国听令”,以表明他们对国家的忠诚。这一成语可能与《论语》、《史记》等古代文献中的君臣之道有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忠诚和责任的重视。
使用场景
“委国听令”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来描绘忠诚的官员或士人的形象。
- 日常对话:可以用于表达个人对国家、组织或团队的忠诚。
- 演讲:在爱国主义或团队建设的演讲中,用来激励听众。
示例句子
- 在国家危难之际,众多英雄志士纷纷表示愿意“委国听令”,保卫家园。
- 作为一名年轻的公务员,我时刻准备着“委国听令”,为人民服务。
-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要牢记“委国听令”的精神,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后。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忠心耿耿、肝胆相照,强调忠诚与信任。
- 反义成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强调对国家或团体的不忠。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被视为极为重要的美德。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常常被用来激励士人,尤其是在战争和动荡时期。现代社会中,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这种对国家和集体的忠诚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情感与联想
“委国听令”这个成语常常激发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在国家面临挑战的时候。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国家捧心血和牺牲奉献的人们。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感受到“委国听令”的精神。在我们为灾区捐款和募捐时,大家都齐心协力,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风雨兼程路漫漫,
委国听令心不散。
赤胆忠心随朝暮,
愿为家国赴征战。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有“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这样的表达,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奉献。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国家忠诚的理念。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委国听令”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忠诚与责任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国家的承诺,也是对个人价值的体现。这个成语在我日常沟通中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工具,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
来源: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
来源:-- 《史记·秦本纪》
引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下英雄,莫不委国听令。”
《资治通鉴·汉纪》:“袁绍既败,委国听令,不敢复抗。”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委国听令,不敢复抗。”
《汉书·王莽传》:“天下诸侯,莫不委国听令。”
《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皆委国听令,无敢违者。”
例句:魏王惧,遣使谢罪,亦使太子增为质于秦,~,自此六国,俱宾服于秦。
委国听令成语接龙
委国听令字义分解
委
1.曲,委曲。
1.(会意。从女,从禾。“女”表顺随,“禾”表委曲。本义:曲折)。
2.同本义。
3.委托。
4.丢弃,抛弃。
5.推卸;推诿。
6.安,安于。
国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听
1.(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同本义。
3.接受,听信,接纳。
4.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
5.决断;审理 。
6.等候;待 。
令
1.听从
2.名词
3.假设语气词。
1.纸的数量单位, 原张的纸 500 张为一令。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2.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3.又。
4.命名。
5.使,让。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