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绝续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存亡绝续”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存”和“亡”分别代表生存与死亡,“绝”和“续”则代表断绝与延续。整体上,该成语表达了事物的生存与消亡、断绝与延续的关系,通常用于描述一种事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家族等方面的延续与断绝。
成语来源
“存亡绝续”的成语来源较为广泛,常见于古文,特别是在讨论历史、家族传承等主题时。其具体出处并不容易追溯,但类似的语境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尤其在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常强调家族、文化的延续性。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 文学作品:描述古代家族的兴衰,文化的传承与断裂。
- 日常对话:谈论个人或家庭的历史,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 演讲:在讲述某种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时,使用以强调其重要性。
示例句子
- “在家族的存亡绝续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 “这部古籍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民族存亡绝续的象征。”
-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传统工艺的存亡绝续需要更多的关注。”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延续不绝:强调事物的持续与不断。
- 传承有序:强调有系统地传递与延续。
-
反义成语:
- 断绝关系:强调某种联系的完全切断。
- 失传:指文化、技艺等的消失或不再流传。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华文化中,家族传承、文化延续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价值观。此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对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的讨论中,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延续的渴望。
情感与联想
“存亡绝续”这个成语常常引发对历史、家族、文化的深思,让人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提醒我们珍视所拥有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警示我们要努力保护和传承。
个人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关于地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项目。在讨论该项目的重要性时,我提到“存亡绝续”,强调了手工艺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其延续的责任。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绘: “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代代相传的故事如同涓涓溪流,滋养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灵。存亡绝续,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对先辈的承诺。”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urvival and extinction”,不过在文化传承的语境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在对待历史和传承的态度上的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存亡绝续”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与历史传承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中,理解这样的成语不仅有助于丰富表达,也能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这个成语在我的表达中,将成为一种强调传统与延续的重要工具。
来源:呜呼,太恭人以一女子,当金氏存亡绝续之交,一心惟鞠子为事。
来源:-- 清·刘大櫆《金节母传》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三》:“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十九岁,持节不辱,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鍉刀一割之用乎?前世以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今臣深入虎穴,得虎子,庶几可乎?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郑,郑人惧,乃使公子归生如晋,请盟。晋侯许之,归生归,郑人皆喜,曰:‘存亡绝续,在此一举。’”
例句:这六十年中,算是中国~的大关头。
存亡绝续成语接龙
存亡绝续字义分解
续
1.(形声。从糸(mì),卖(yù)声。本义:连接起来,接上)。
2.同本义。
3.继续。
4.继承。
5.妻子死后再娶。
6.传递。
绝
1.(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2.同本义。
3.引申为断,断绝。
4.割断;切断。
5.气息中止;晕死。
6.断根,无后代。
存
1.(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2.同本义。
3.恤问,劳问。
4.访问;问候。
5.思念;怀念。
6.储存;保存;保全。
亡
1.(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同本义。
3.死。
4.丢失;丧失。
5.灭亡。
6.外出;出门。
1.古同“无”。
2.没有。
3.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