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不良的意思
基本定义:
“存心不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内心存有不良的意图或恶念。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心怀恶意,意图不善,常用来形容那些出于私利或恶意而做坏事的人。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具体出处较为模糊,常见于古代文学和现代使用中。它的构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中的“存心”与“不良”两个部分,分别指内心的想法和不好的品质。虽然没有明确的古代典故,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和心态的高度重视。
使用场景:
“存心不良”可以在多个场合中使用,例如:
- 文学作品:用来形容反面角色的性格。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人行为时,指出其不良动机。
- 演讲:在强调道德教育时,警示人们要保持善良的内心。
示例句子:
- 他对朋友的背叛,不由得让人怀疑他存心不良。
- 这项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防止那些存心不良的商人钻法律的空子。
-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他存心不良,早已计划好犯罪行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别有用心”:指心里另有打算,通常带有恶意。
- “心怀鬼胎”:指心里藏有不好的念头。
-
反义成语:
- “心地善良”:指内心善良、品德高尚。
- “心如明镜”:指心思清楚,明白是非。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内心的善恶被视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心不良”反映了对道德的重视,警示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内心。现代社会,虽然道德标准可能有所变化,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揭示人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情感与联想:
听到“存心不良”这个成语,常常会联想到阴暗、狡诈的形象,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在交流时更加注意用词,以避免误解或冲突。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曾遇到一位同事在团队项目中故意隐瞒信息,导致项目受阻。大家都对他存心不良的行为表示愤慨,并在会议中讨论如何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月下独行影孤冷,
存心不良人间事。
善恶只在心中念,
明镜高悬照千古。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malicious inten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个短语同样强调了内心的不良动机,但在使用上更偏向法律或正式语境。
反思与总结:
“存心不良”不仅是一个描述人性不善的成语,也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内心的善良。在学*与表达中,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来源:他不服查账,非但是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来源:--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袁绍存心不良,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久而有败。”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存心不良,久而有败。”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是时,有一人号狂,名曰刘子骏,常言‘莽存心不良,必为国患’。”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张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人存心不良,将以伐我。”
例句:他在这件事上一直~的。
存心不良成语接龙
存心不良字义分解
良
1.(形声。本义:善良)。
2.同本义。
3.良好;美好。
4.优秀。
5.和悦;和善。
6.长,久;深。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存
1.(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2.同本义。
3.恤问,劳问。
4.访问;问候。
5.思念;怀念。
6.储存;保存;保全。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