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的意思
基本定义
“十面埋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从十个方向进行包围和伏击。引申义为四面八方都受到威胁,形容形势非常危急,处于困境中。
成语来源
“十面埋伏”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军事典籍中,尤其是与战争、战术相关的文献。这个成语与著名的“围棋”术语相似,围棋中的“围”和“埋伏”都指代被包围的状态。较为著名的历史是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汉军在十面围攻的情况下,成功地打败了项羽,形成了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
使用场景
“十面埋伏”可以广泛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面临多重困难或威胁的情景。例如,在描述企业遭遇竞争、个人面临多重压力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示例句子
- 在这次选举中,他感到四面楚歌,真是十面埋伏,无处可逃。
- 他的计划遭到了各方的反对,仿佛在十面埋伏中挣扎。
- 公司的财务状况每况愈下,竞争对手的压力让他感觉自己正处于十面埋伏之中。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四面楚歌:形容孤立无援,四周都受到敌人的攻击或嘲讽。
- 围而不攻:指包围但不立即进攻,强调一种困境的状态。
反义成语:
- 势如破竹:形容气势如破竹般顺利,完全没有阻碍。
- 一帆风顺:形容事情进展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障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十面埋伏”在**文化中常用来表达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职场竞争、社会压力等,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无奈与挣扎。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联想到被围困的无助感和危机感。在表达时,它能有效传达一种紧迫和绝望的情绪,适合在讨论困境时使用。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一个重要的项目中遭遇了多方阻力,团队内外都有各种意见,感觉像是“十面埋伏”。我努力协调各方意见,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该成语的含义。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将军被敌军重重包围,四面都是敌人。但是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利用周围的环境,巧妙反击,最终逆转局势,成为一位传奇英雄。这种情节不仅展示了“十面埋伏”的紧迫感,也传达了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surrounded”这样的表达,但很少能找到与“十面埋伏”完全对应的成语。英语中更常用“caught in a trap”来描述相似的困境,但其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十面埋伏”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在描述困境和压力时的有效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增强了我描述复杂情境的能力。它提醒我在生活中,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陷入绝望。
来源: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来源:--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乃自将兵,夜行,至安众,设伏兵,大破之。”
《晋书·石勒载记》:“勒乃自将兵,夜行,至安众,设伏兵,大破之。”
《资治通鉴·汉纪》:“操乃自将兵,夜行,至安众,设伏兵,大破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自力劳军,勒兵,申令军中,皆裹粮,盛囊,置火于其中,夜遁。贼觉,追至安众,太祖乃设伏兵,大破之。”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例句: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之计。
十面埋伏成语接龙
十面埋伏字义分解
面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同本义。
3.外表;表面。
4.部位;方面。
5.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6.当面。
埋
1.(形声.从土,里声.字本作“薶”,甲骨文字形,象在坑中埋狗的形象,是向地神祭献的活动。本义:藏入土中)。
2.同本义。
3.古代特指简陋不依礼制而落葬。也泛指葬埋。
4.藏,掩盖。
十
1.(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2.同本义。
3.指十分;十份。
4.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
5.序数的第十位。
6.表示多;齐全;完备。
伏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同本义。
3.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4.潜藏;埋伏。
5.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6.佩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