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的意思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来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来源:--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明史·方孝孺传》:“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宋史·岳飞传》:“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晋书·王羲之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成语接龙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字义分解
相
1. 交互;互相。
2. 共同。
3. 递相;先后。
4.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5. 表自称。
6. 表对称。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3. 看相。
4. 辅佐,扶助。
5. 教导。
6. 治,治理。
目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3. 目光;眼力。
4. 孔眼。
5. 首领;头目。
6. 名目,数目;行列。
日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2. 同本义。
3. 白天,白昼。
4. 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
5. 一昼夜。
6. 时间,光阴。
待
1. (形声。从彳(chì),寺声。本义:等待,等候)。
2. 同本义。
3.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
4. 招待。
5. 需要。
6.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
1.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2.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士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3. 将领。
4. 兵士;武士。
5.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6.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刮
1.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刀。本义:削,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表面的某些东西去掉)。
2. 同本义。
3. 扫拂;刷抹。
别
1. (会意。从冎(guǎ),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
2. 同本义。
3. 分离;分开;分出。
4. 区分;辨别。
5. 离别;告别。
6. 又。
1.
三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3. 表示多数或多次。
4. 指三颗星。
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