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衫不履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不衫不履”的字面意思是“没有上衣,没有鞋子”。从基本含义上看,它形容人衣衫褴褛、衣着不整,或是生活非常困窘、贫穷潦倒的状态。
成语来源
“不衫不履”出自《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原文是“无衣无履”,庄子在文中通过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俗价值的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衣着的重视,同时也隐含了对物质条件的批判。
使用场景
“不衫不履”常用于描述人们生活贫困、衣着寒酸的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刻画人物的困境或社会的底层人群。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状态不佳,或是生活条件艰苦。例如:“他最近失业,整天不衫不履,真让人心疼。”
示例句子
-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角落,仍有许多人过着不衫不履的生活。
- 经过多年的奋斗,他终于摆脱了过去不衫不履的日子。
- 看到街头那些不衫不履的流浪者,我感到无比惋惜。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衣衫褴褛:形容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困苦。
- 穷困潦倒:表示生活贫困、境况艰难。
-
反义成语:
- 衣食无忧:形容生活富足,衣食供应无虑。
- 丰衣足食:表示衣服充足,食物丰富,生活富裕。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衣着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是社会地位的体现。“不衫不履”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现状。在现代社会,尽管经济条件改善,但仍有不少人面临贫困,因此这一成语在描述社会问题时依然适用,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情感与联想
“不衫不履”让我联想到困苦的生活和无奈的处境,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这种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状态的不同理解,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要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看到一些流浪者,他们的衣衫褴褛让我感到十分心痛。这让我更加意识到生活的脆弱,也促使我参与慈善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不衫不履”:
寒风瑟瑟夜漫漫,
不衫不履梦难还。
市井喧嚣人心冷,
唯有温情似火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down and ou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的是一无所有、生活困苦的人。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贫困和生活困境的关注,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社会责任。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衫不履”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在表达生活状态时,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情感。我在语言学习中,将更加注重对成语的理解与应用,以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来源: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来源:-- 唐·杜光庭《虬髯客传》
引证: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偃仰其中,歌诗自得。躬耕数亩,以供甘脆,但求亲悦,不顾余也。注《孝经》数万言,证群书,根性命,字皆小篆。所用砚凹甚,曰:‘是吾砚田也。’著书十余万言,多散逸。永昌王氏兄弟折节往访,黼不迎送,无戚容,亦无忻色,不巾不履,以幅布蔽前,故人称‘杨布衣’。”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山,诏州县长吏常存问之。”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南史·隐逸传上·陶潜》:“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衫不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不衫不履,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例句:这个人是个~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
不衫不履成语接龙
不衫不履字义分解
衫
1. 古代指无袖头的开衩上衣。
履
1.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2. 同本义。
3. 穿鞋。
4. 登位。
5. 实行。
6. 开始担任职务。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