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沐猴而冠”的字面意思是“洗过的猴子戴上帽子”。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外表看似体面、尊贵的人,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正的才能或地位,常用来形容伪装或不配的状态。
成语来源
“沐猴而冠”源自《后汉书·马援传》,其中有记载说“沐猴而冠者,必无所为”。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猴子作为一种动物,其灵活性和聪明才智常被用来比喻人类的某些特质。通过对猴子这一形象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对那些表面华丽却缺乏实际能力的人的不屑。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外表光鲜但实际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它可以在文学作品、政治演讲、日常对话中使用。例如,在一个职场讨论中,某人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表面上看似出色但实际上业绩不佳的同事。
示例句子
- “他虽然穿着名牌西装,但实际上不过是个沐猴而冠的人,根本没有实际能力。”
- “这个公司聘请了许多沐猴而冠的高管,导致了业绩的持续下滑。”
- “别被他的外表迷惑,他不过是沐猴而冠,内心一无所有。”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华而不实、外强中干。这些成语同样指向那些外表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的人或事物。
- 反义成语:德才兼备、名副其实。这些成语描述的是既具备外在表现又有实际才能的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内在的道德和才能,因而“沐猴而冠”反映出对表面现象的不满。在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只注重外表和包装而忽视内涵的人物。这使得成语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讽刺和批评的意味,让人联想到那些令人失望的伪君子或装腔作势的人。它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失望或愤怒,反映出人们对真实与虚伪的敏感。
个人应用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同事,他在公司聚会上总是表现得非常自信,言辞犀利,给人一种很有能力的感觉。然而,实际工作中他的贡献微乎其微,最终被大家称为“沐猴而冠”。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该成语:
华服加身沐猴冠,
虚名浮世影无痕。
才子佳人皆失色,
空留笑语伴晨昏。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all show and no go”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外表华丽却没有实际能力的人。不同文化中均存在对表面与内在的对比,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的心理特征。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沐猴而冠”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个体的批评,也反映了社会对真实与虚假、内涵与外表之间的深层次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来源: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来源:--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曰:‘此沐猴而冠,非吾所与也。’”
《资治通鉴·汉纪》:“或谓超曰:‘此沐猴而冠者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此沐猴而冠,不足与谋也。’”
《汉书·项籍传》:“人谓楚人沐猴而冠,信然。”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故事: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例句:丰私家之积,此~尔,尚焉足道哉!
沐猴而冠成语接龙
沐猴而冠字义分解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猴
1.像猴子一样攀援纠缠。
沐
1.(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2.同本义。
3.芟除。
4.水名。即中国山东省弥河。
冠
1.(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同本义。
3.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1.戴;戴帽子。
2.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