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激奇诡的意思
基本定义:
“矫激奇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言辞或行为非常激烈、奇特而且诡异。具体来说,“矫”有矫饰、做作之意;“激”指激烈、强烈;“奇”则是指奇特、不寻常;“诡”意味着诡异、狡诈。因此,整体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夸张、做作且不寻常的表现。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可能出自古代文人的作品,尤其是在描述某些激烈言辞、奇特行为或不寻常现象时,常常会用到这样的词汇。在古典文学中,描述人物性格或行为特征时,类似的词语往往被用于强调人物的个性或行为的特殊性。
使用场景:
“矫激奇诡”通常用于描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或是在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些人的行为、言辞过于做作或与众不同的情形。它可以出现在批评某种表现时,或是在讨论艺术作品、政治言论等场合。
示例句子:
- 他的演讲风格总是矫激奇诡,让人难以捉摸。
-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设定矫激奇诡,充满了不合常规的行为。
- 在那个时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都表现出矫激奇诡的特征,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张扬跋扈”:形容人做事张扬、霸道,有些类似于矫激的含义。
- “夸夸其谈”:形容言辞夸张、浮夸,与“矫激”相关。
-
反义成语:
- “平淡无奇”:形容事物简单、平常,正好与“矫激奇诡”形成对比。
- “循规蹈矩”:形容做事遵循常规,与“矫激奇诡”的特立独行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矫激奇诡”反映了对不寻常行为的审视和评价。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艺术、文学和政治领域,常常会有人质疑那些过于激烈或奇特的表现,认为其掩盖了真实的内涵。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较为广泛,能够用来批评或探讨不合常规的表现。
情感与联想:
“矫激奇诡”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艺术、文学或政治上表现突出的个体。他们往往勇于突破常规,追求独特的自我表达,虽然可能会受到质疑,但同时也能引起共鸣和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矫激奇诡的风格,常常挑战传统观念。虽然有些人对此表示不满,但我认为他在艺术上的探索是值得尊重的。
创造性使用:
在夜空下,星星闪烁, 他的言辞如流星划过, 矫激奇诡,令人惊叹, 却又让人思索,是否真实?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eccentric”或“outlandish”,这些词同样用来形容不寻常或奇特的行为或风格。然而,中文的“矫激奇诡”更强调做作和夸张的成分,具有更强的评价色彩。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矫激奇诡”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表达个性和追求独特性的复杂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类的多样性。
来源:侔志节刚果,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
来源:-- 宋·林希《孙少述传》
引证: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见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谓其子裴光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其后勃渡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皆如行俭言。勃文章矫激奇诡,与杨、卢、骆并称‘初唐四杰’。”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其为文矫激奇诡,与兄勔、勮才名相埒。”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禛》:“士禛诗文,风格清远,尤以诗名,其为文亦矫激奇诡,自成一家。”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画山水尤矫激奇诡。”
《宋史·文苑传六·贺铸》:“铸为文矫激奇诡,尤长于度曲。”
矫激奇诡成语接龙
矫激奇诡字义分解
诡
矫
激
1.(形声。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2.同本义。
3.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
4.迅疾;猛烈。
5.高亢;激昂。
奇
1.(会意。从大,从可,可亦声。本义:奇异,怪异)。
2.同本义。
3.珍奇;稀奇。
4.出人意外,诡变莫测。
5.引起惊讶;感到惊异。
6.姓。
1.(字源见奇(qí)。本义:奇特,奇异)。
2.单数,偶之对。
3.余数,零头,不足整数者。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