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教不改的意思
基本定义
“屡教不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多次教导仍然不改正”。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屡次受到教育、劝告或者批评,但却始终没有改正错误的行为或*惯。
成语来源
“屡教不改”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原文中提到某些人多次受到教导,却依然不改过自新。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教育与改正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顽固。
使用场景
“屡教不改”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角色可能因屡教不改而受到惩罚或遭遇不幸。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某人不听劝告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演讲:在讨论教育或管理时,可能会提到这一成语以强调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他屡教不改,终于在公司受到了处分。
- 虽然老师多次提醒,但他还是屡教不改,依然迟到。
-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决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一再犯错”:强调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 “屡次不改”:与“屡教不改”意义相近,突出改正的困难。
-
反义成语:
- “知错能改”:形容意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
- “改过自新”:指愿意悔改并开始新的生活。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和改正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成语“屡教不改”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行为规范的期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教育、职场等领域,强调个人责任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情感与联想
“屡教不改”往往带有一些负面的情感色彩,可能让人感到失望或无奈。它唤起了对那些固执不改的人感到的无能为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个同学,总是屡教不改,尽管老师多次提醒他不要在课堂上玩手机,但他却依旧我行我素。最终,他的成绩受到了影响,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融入该成语:
教诲声声如细雨,
屡教不改心难移。
愿君自省重回路,
莫让今朝成往昔。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repeat offender”可以与“屡教不改”相对应,指的是屡次犯罪的人。不过,中文成语更加注重教育和改正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屡教不改”这个成语的学,我认识到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和个体的责任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时刻保持自省,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来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来源:-- 明·沈德符《野获编·戮子》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屡教不改,终致祸乱。”
《后汉书·袁绍传》:“绍屡教不改,卒以败绩。”
《汉书·王莽传》:“莽屡教不改,终致天下大乱。”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屡教不改,卒以败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屡教不改,遂伐之。”
例句: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
屡教不改成语接龙
屡教不改字义分解
教
1.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2.使;令;让。
1.(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2.同本义。
3.叫;让。
4.教育;教材。
改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2.同本义。
3.改正;纠正。
4.重新;再。
5.另行;改任。
6.姓。
屡
1.(从尸,娄声。本义:多次) 同本义。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