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野的意思
基本定义
“白骨露野”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白色的骨头暴露在野外”,通常用来形容战争或灾难后,尸体横陈,白骨遍地的惨状。基本含义涉及对死亡、悲惨场景的描绘,常常用于形容战乱、灾难或社会动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自《左传》中的记载,描述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场面。在战斗后,尸体满地,白骨暴露,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无情。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多次出现,成为描述战争和灾难的常用表达。
使用场景
“白骨露野”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描写战争场景时,常用于渲染悲惨的气氛。
- 日常对话:在谈论某些悲剧**时,可以用来形容死伤惨重的情景。
- 演讲:在讨论历史教训或反战主题时,使用该成语可增强情感的表达。
示例句子
- 战争结束后,战场上白骨露野,令人心痛不已。
- 这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惨重,白骨露野的场景让人不忍直视。
- 他用“白骨露野”来形容那些无辜者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尸骨无存”:形容死亡人数极多,尸体无法找到。
-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或创伤的样子。
-
反义成语:
- “安居乐业”:形容生活安定,工作顺利,正好与“白骨露野”的惨状形成对比。
- “繁荣昌盛”:形容国家或地区的繁荣景象,和战乱后的景象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和灾难的描绘往往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成语“白骨露野”不仅反映了历史上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后果。
情感与联想
“白骨露野”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受,联想起战争带来的无辜伤亡和家庭破碎。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思考战争的无意义和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对和平的向往。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参加过一次关于反战的演讲,演讲中提到“白骨露野”这个成语,以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对无辜生命的摧残。这个成语的使用让我的观点更加有力,也引发了听众的深思。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白骨露野”:
烽火连天白骨露,
无辜泪水洗清愁。
愿将和平洒四方,
不再见血染春秋。
通过这种方式,我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carnage”或“bloodshed”的表达,描述战争或暴力**造成的惨状。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对暴力和死亡的强烈反感,但在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上可能与“白骨露野”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白骨露野”的学,我深刻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这一成语在语言学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与现实中的和平问题。在今后的交流中,我会更加谨慎地使用这一成语,以传递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
来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来源:--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
引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初,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及兗州乱,翕、晖皆叛。兗州既定,翕、晖亡命投朗。操语刘备,令斩之,备曰:‘朗在东海,近不能征,远不能遣,备请自往说之。’遂行,至琅邪,见朗,说之曰:‘兗州诸将,徐翕、毛晖,最有名。今陈公杀之,天下必以为陈公贵名而贱士也。’朗即出翕、晖,备斩送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白骨露野成语接龙
白骨露野字义分解
骨
1.(会意。从冎(guǎ),小篆象去掉肉的骨形,意思是“剐”。从肉,表示骨与肉相连。“骨”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骨”的字多与骨头和人体有关。本义:骨头)。
2.同本义。
3.尸骨,尸首。指死去的人。
4.人的品质、气概。
5.比喻文学作品的刚健风格。
6.比喻瘦劲的书体。
1.尚未开放的花朵。
2.表示声、形、动作。
露
1.(形声。从雨,路声。本义:露水)。
2.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
3.又。
4.水气。
5.道路。
6.显露;显现在外。
1.
野
1.(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2.同本义。
3.原野,田野。
4.指民间。与朝廷相对。
5.非家养的;野生的。
6.动物未经人畜养的。
白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3.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4.亮;明亮。与“暗”相对。
5.一无所有。
6.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