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意思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来源: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来源:-- 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诔》
引证:
《后汉书·杨震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震以清廉著称,虽不自我标榜,但其清名自然传扬。
《汉书·韩安国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形容韩安国虽不张扬,但其德行自然吸引人们追随。
《论语·子罕》:“子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用此比喻君子不言而信,行为自然能感化他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比喻有德行的人不自我宣扬,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追随。
《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指桃树和李树不说话,但因为果实吸引人,树下自然形成小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成语接龙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字义分解
言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3. 议论,谈论。
4. 记载。
5. 问。
6. 告知;告诉。
行
1. (象形。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3. 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4. 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5. 队伍,军队。
6. 行业。原指工商业中的类别,后亦泛指职业。
1. 刚强。
1. ——“道行”(dàohéng):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
1.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 同本义。
3. 出游;出行;出动。
4. 运行。
5. 流动,流通。
6. 流行;流传。
自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3. 始;开头。
4. 起源。
5. 自己,自我;本身。
6. 由;从。
桃
1. (形声。从木,兆声。本义:果木名)。
2. 桃树。
3. 桃子。
4. 指桃树开的花。
5. 指形状像桃的其他果实 。如棉桃。
6. 地名。春秋鲁邑 。故址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北。
李
1. (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2. 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3. (李:李花)。
4. (李:李子)。
5. (李:李园)。
6. 狱官
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3. 变成;成为。
4. 形成。
5.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6. 树立。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下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3. 地。
4. 臣下;百姓;群众。
5. 方面。
6. 特指湖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