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坐甲的意思
基本定义
“枕戈坐甲”这个成语由“枕”、“戈”、“坐”、“甲”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将戈放在枕头上,穿着铠甲坐着”。它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乱或动荡的环境中,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危险或突发**。基本含义是“随时准备迎接挑战,保持警惕”。
成语来源
“枕戈坐甲”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赵青传》中。描述的是战士在战争期间,为了防范敌人的突然袭击,夜晚不敢脱掉铠甲,甚至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枕在头下,以保持警觉。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安全和警惕的重视,表达了在危机面前的紧迫感。
使用场景
“枕戈坐甲”可以应用于多个场景:
- 文学作品:古代诗词或小说中描述战争背景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士兵的警觉。
- 日常对话:在现代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工作中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变化。
- 演讲:在强调应对危机和保持警惕时,可以引用该成语来增强说服力。
示例句子
-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我们更要“枕戈坐甲”,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他总是“枕戈坐甲”,确保团队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快速反应。
- 战士们在夜里“枕戈坐甲”,以防敌人的偷袭。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如履冰**: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必须小心谨慎。
- 警钟长鸣:形容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能放松警惕。
反义成语:
- 高枕无忧:指没有任何忧虑,处于安逸的状态。
- 安然无恙:形容毫发无损,处于安全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的传统文化中,战争和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安全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身处战乱,但“枕戈坐甲”所传达的警觉意识依然适用于面对各种社会和经济挑战,提醒人们要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危机。
情感与联想
“枕戈坐甲”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紧迫感和警觉性。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生存的压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定和勇气。这个成语在表达思维和情感时,能够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次重要的项目启动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感到压力很大,常常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以应对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因此,我常常用“枕戈坐甲”来提醒自己,保持警惕,做好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寒冷的夜晚,战士们围坐在篝火旁,虽然星空璀璨,但心中却无法安宁。他们知道,敌人的来袭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于是,他们“枕戈坐甲”,在火光映照下,眼神中闪烁着警觉与坚毅。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stay alert”或“be on guard”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在危险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警觉。在不同文化中,警惕和准备应对挑战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枕戈坐甲”的学,我不仅了解了它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也意识到在现代生活中保持警觉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要随时准备应对变化,培养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
来源:掖垣琐闼之地,皆~之人。 ★清·钱谦益《李遇知》
引证: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召诸军,未集,有诏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帝以亲札谕飞曰:‘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飞乃遣梁兴渡河,结太行忠义,及两河豪杰,皆期以明年麦熟,并力北向。飞进军蔡州,破金人于郾城,兀术进兵逼之,飞遣子云领骑兵直贯其阵,戒之曰:‘不胜,先斩汝!’鏖战数十合,贼尸布野。会杨再兴单骑入敌阵,欲擒兀术,不获,杀数十人而还。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之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人,及万夫长以下百人,再兴战死,张宪继至,破之,兀术夜遁,追奔十五里。获马铁象三万匹,橐驼一万头,器械甚众。复亲追兀术于朱仙镇,败之。兀术欲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飞既归,所得州县,旋复失之。飞力请解兵柄,不许,自庐入觐,帝问之,飞拜谢而已,乃复连结忠义,期以秋冬之际,并力北向。”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九月,公还许。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左传·宣公十五年》:“枕戈待旦,坐甲待敌。”
例句:清·钱谦益《李遇知》:“掖坦琐闼之地,皆~之人。”
枕戈坐甲成语接龙
枕戈坐甲字义分解
甲
1.(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2.同本义。
3.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
4.武器。
5.披甲的人,即甲士。
6.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
枕
1.(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2.同本义。
3.枕骨。
4.枕着。
5.靠近,临。
戈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2.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3.泛指兵器。
4.战争;战乱。
坐
1.(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2.同本义。
3.现代在椅、凳出现后,凡将臀部置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者皆为坐。
4.引申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5.定罪,由…而获罪。
6.因…犯罪,触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