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ùnguówàng

徇国忘己

拼音xùnguówàng

繁体徇國忘己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徇国忘身徇国忘家

徇国忘己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徇国忘己”由四个字组成,其中“徇”意为追求、迎合;“国”指国家;“忘己”就是忘记自己的利益与个人安危。整体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安危与利益,强调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成语来源

“徇国忘己”源于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那些为国家、民族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虽然具体出处不详,但其精神在《左传》《史记》等古典文献中有体现,尤其是在描述忠臣良将为了国家而奋斗的情景时,常常会提及这一精神。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或现代小说中,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 日常对话:在谈论英雄事迹或无私奉献的行为时,常用该成语来表示赞美。
  • 演讲:在爱国主义主题的演讲中,引用该成语可以激励人们为国家奉献。

示例句子

  1. 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许多医生和护士表现出了徇国忘己的精神。
  2. 这位将军在战场上不顾个人安危,真正做到了徇国忘己。
  3.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徇国忘己的态度,为人民服务。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无私奉献:强调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为他人或集体付出。
    • 忘我奉献:强调忘却自我,专注于奉献的态度。
  • 反义成语

    • 自私自利:强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或集体的需要。
    • 利欲熏心:形容被****驱动,缺乏无私的精神。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奉献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徇国忘己”不仅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仍然适用,尤其在重大灾难或国家危机时,许多人表现出这种无私奉献的态度,成为了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情感与联想

“徇国忘己”常带给人强烈的敬仰与感动。听到这个成语,往往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人物,令人倍感振奋,同时也引发对个人责任与义务的深思。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时,看到很多志愿者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那一刻,我想到了“徇国忘己”,并在活动总结中提到这一点,呼吁大家共同参与,为我们的小区贡献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写道:

云雾缥缈心无惧,
徇国忘己志昂扬。
披荆斩棘前路远,
只愿中华永辉煌。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为国家献身的豪情,体现了“徇国忘己”的精神。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英语中有“selfless dedication”或“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 good”,强调无私奉献的精神。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理念相似,强调个人为了集体或国家的利益而自我牺牲。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徇国忘己”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无私奉献的重要性。这一成语在语言学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更让我在思维与表达中更加关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激励我在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

来源:逮营阳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忠谋协契,徇国忘己,援登圣朝,惟新皇祚。

来源:-- 《宋书·谢晦传》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忘己乎!’”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之,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绍,从曹操。操与语,大悦之,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明年,举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持重,初不伐己功,故操安之。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操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操书,其辞悖慢。操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操问之,操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操悦。彧之料绍无足虑,故操得以专意东方。五年,袁绍率大众以攻许,操破之官渡,绍呕血死。七年,封彧为万岁亭侯。彧固辞,操报书曰:‘君之策谋,非但所表二事而已。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复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徇国忘己,可谓忠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非但徇国忘己,亦以身殉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谓:‘晋侯徇国忘己,可谓忠矣。’”

徇国忘己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wàng), 心部,共7画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同本义。

3.玩忽,怠忽。

4.逃亡;遗失;灭亡。

读音(xùn), 彳部,共9画

1.(形声。从彳(chì),旬声。“彳”与行有关。本义:迅速,敏捷) 同本义。

2.巡行。

3.巡行示众。

4.对众宣示。

5.顺从、依从。

6.舍身。

读音(jǐ), 己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2.天干的第六位。

3.借作“给”。

读音(guó), 囗部,共8画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徇国忘己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徇国忘己的例句

徇国忘身的意思

徇国忘身

徇国忘家

徇公忘己

徇国忘身造句

忘躯徇物的徇是什么意思

忘躯徇物的徇

徇国是什么意思

忘躯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