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意思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来源: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来源:-- 《论语·里仁》
引证:
《后汉书·班超传》:“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以不能自达。”
《汉书·王莽传》:“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以不能自保。”
《论语·子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以君子不以言举人。”
《史记·项羽本纪》:“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以不能成大事。”
《左传·宣公十五年》:“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以君子慎之。”
例句: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来上供,只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成语接龙
心有余而力不足字义分解
足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3.支撑器物的脚。
4.充实;完备;足够。
5.富裕的。
6.使满足。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有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1.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力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同本义。
3.力量。
4.能力。
5.威力;权势。
6.劳役;仆役。
余
1.(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2.饱足。足食得饱。
3.剩下;剩余。
4.剩下的,多余的。
5.残留的;遗留的。
6.次要的。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