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颤肉惊的意思
基本定义
“骨颤肉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骨头发抖,肉体惊恐”。它形象地表达了由于恐惧、惊吓或震撼而产生的身体反应,常用来形容人极度害怕或震惊的状态。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并不十分明确,但其字面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恐惧反应的描述。在一些古典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常用于描绘人在面对恐怖事物时的生理反应。这种描述体现了人类在恐惧面前的脆弱和敏感。
使用场景
“骨颤肉惊”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写恐怖、惊悚或悬疑的场景时。此外,在日常对话中,当人们谈论某种令人恐惧的**或经历时,也会使用这一成语。在演讲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种情绪的强烈程度。
示例句子
- 故事中的女主角在黑暗的森林中徘徊,突然听到怪声,顿时骨颤肉惊。
- 他看见那幅恐怖的画作,心里一沉,感到骨颤肉惊。
- 这个消息让全家人骨颤肉惊,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毛骨悚然”:形容极其恐怖,令人毛发竖起。
- “心惊肉跳”:形容因害怕而心里不安,身体发抖。
反义成语:
- “泰然自若”:形容在危险或紧张的情况下表现得很镇定。
- “安然无恙”:形容没有受到伤害,处于安全状态。
同义成语通常强调恐惧的感受,而反义成语则表达了镇定和安全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恐惧常常与鬼神、灵异等密切相关,因此“骨颤肉惊”这一成语也蕴含了对未知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谈论恐怖故事、惊悚电影或突发**时,能够有效传达人物的情感状态。
情感与联想
“骨颤肉惊”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未知和恐惧时的脆弱感。它不仅仅是身体的反应,更是心理的震动。这种情感的共鸣常常让我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个人应用
在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我们讨论了一部特别惊悚的电影。谈及电影中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时,我不由自主地用上了“骨颤肉惊”这个成语,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朋友们也纷纷表示同感,气氛因此更加热烈。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晚上,小镇上的钟声响起,突然一阵阴风吹过,屋外的树影摇曳不定,仿佛在低语。她的心里感到一阵不安,骨颤肉惊,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暗中窥视她。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于“骨颤肉惊”的表达可能是“scared stiff”或“petrified”,这些短语同样描绘了由于恐惧而导致的身体僵硬和无法动弹的状态。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人类对恐惧的普遍反应。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骨颤肉惊”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语言表达中情感的力量。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形容恐惧的词汇,更是对人类感情的一种深刻洞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来源: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深奥血污……不知主何吉凶?’
来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骨颤肉惊成语接龙
骨颤肉惊字义分解
骨
1.(会意。从冎(guǎ),小篆象去掉肉的骨形,意思是“剐”。从肉,表示骨与肉相连。“骨”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骨”的字多与骨头和人体有关。本义:骨头)。
2.同本义。
3.尸骨,尸首。指死去的人。
4.人的品质、气概。
5.比喻文学作品的刚健风格。
6.比喻瘦劲的书体。
1.尚未开放的花朵。
2.表示声、形、动作。
颤
1.颤抖,发抖。
2.惧怕,惊恐。
1.(形声。从页(xié),亶(dǎn)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头摇动不定) 发抖;颤动。
肉
1.(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2.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3.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
4.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
5.指从口中发出的歌声,对乐器之声而言。
6.中间有孔的环状物的体部。
惊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