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后无凭的意思
基本定义:
“恐后无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害怕以后没有证据”。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做事时,如果没有留下明确的证据或记录,往往会在事后感到不安或后悔。这一成语强调了在行动之前做好准备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责任和承诺的情况下。
成语来源: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原文为“恐后无凭,独自一人。”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证据和记录的重要性的认识,强调了在法律和社会交往中留存凭证的必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一个重要表达。
使用场景:
“恐后无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可以用来描述人物在做出重大决定前的犹豫与不安。
- 日常对话:在生活中,朋友之间讨论某个计划时,可能会提到“我们要做好记录,恐后无凭”。
- 演讲:在商业或法律演讲中,强调合同和协议的重要性时,可以引用这一成语。
示例句子:
- 在签订合同前,我们必须仔细审阅每一条款,以免日后恐后无凭。
- 他总是喜欢把事情记录下来,生怕将来恐后无凭。
- 面对重要的决策,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因为恐后无凭,后悔也来不及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留有余地”:意味着在行动时要保留一定的空间或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 “防患未然”:强调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
反义成语:
- “不拘小节”:指对一些细小的事情不太在意,不追求完美,可能会忽略重要的证据或记录。
- “轻率从事”:指做事不谨慎,容易造成后悔,和“恐后无凭”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诚信、责任和证据是非常重要的。成语“恐后无凭”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在言行上要有依据和诚信。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法律、政治等领域,留存证据和记录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避免很多争议和纠纷。
情感与联想:
提到“恐后无凭”,我会联想到人们在做决定时的犹豫与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情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脆弱,也许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的现实。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没有记录下某个重要的约定而感到后悔。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恐后无凭”的重要性,因此我开始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记录的*惯,以确保将来不再有类似的遗憾。
创造性使用:
在一次创作中,我尝试将“恐后无凭”融入诗句:
纸笔留痕心不悔,恐后无凭泪暗垂。
若言今朝无所惧,明朝何必再追悔。
这表达了在当下做好记录的重要性,同时也蕴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better safe than sorry”,意指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提前做好准备总比事后后悔要好。这种表达方式与“恐后无凭”在意义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恐后无凭”的学,我认识到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谨慎,还强调了留存证据的重要性,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也增添了深度,使我在沟通时更加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来源:孩儿春郎,年方七岁,胸前一点朱砂记,情愿卖与拈各千户为儿,恐后无凭,立此文书为照。
来源:--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恐后无凭,乃先发制之。”
《后汉书·袁绍传》:“恐后无凭,乃先声夺人。”
《汉书·王莽传上》:“恐后无凭,乃先事而发。”
《史记·项羽本纪》:“恐后无凭,乃先发制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恐后无凭,是以先之。”
例句:我们~,还是签订正式的合同吧。
恐后无凭成语接龙
恐后无凭字义分解
无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恐
1.(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2.同本义。
3.又。
4.恐吓,使之害怕。
5.恐怕。
6.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
后
1.(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同本义。
3.帝王的妻子。
4.古代指列国诸侯。
5.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6.指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凭
1.(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2.同本义。
3.依托;仰仗。
4.不论;不管。
5.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