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铗求通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弹铗求通”字面意思是“用弹奏铗(即古代的弦乐器)来寻找通路”。在更深的层面上,它指的是通过音乐或艺术的方式来寻求交流或理解,强调了人们在沟通中所需的技巧与努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努力寻求与他人沟通、理解和解决问题。
成语来源
“弹铗求通”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提到:“彭蠡之鲤,弹铗而求通。”这里的“铗”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而“求通”则表示希望能够达到某种理解或沟通的状态。这句话的背景与庄子的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对自由、艺术和交流的重视。
使用场景
“弹铗求通”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多种使用方式: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通过艺术或音乐寻求内心平静或与他人沟通的情景。
- 日常对话:可以用在讨论人际关系时,表示在沟通中所进行的努力。
- 演讲:在演讲中引用该成语,可以强调交流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艺术和文化来架起沟通的桥梁。
示例句子
- 在音乐会上,他的演奏就像是弹铗求通,让每个听众都能感受到心灵的共鸣。
-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弹铗求通,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这幅画作通过色彩与形式的表达,体现了画家弹铗求通的理念,试图传达复杂的情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心心相印:强调心灵上的共鸣与理解。
- 和谐共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反义成语:
- 水火不容:形容矛盾和冲突,强调无法沟通和理解。
- 隔阂重重:表示沟通不畅,存在障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和艺术被视为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成语“弹铗求通”反映了这一思想,强调艺术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工具,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多样化,艺术与音乐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理解上显得愈发重要。
情感与联想
“弹铗求通”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希望。它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尤其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一成语提醒我重视情感的联系和交流的重要性。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跨文化交流活动,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音乐,我们彼此分享了各自的文化。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弹铗求通”的意义,音乐成为了我们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弹铗求通”:
月下独坐弹铗声,
音韵流转诉心情。
求通千里隔层云,
一曲高歌共此生。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usic is a universal language”,意指音乐是跨越语言障碍的共同语言。这和“弹铗求通”的理念相似,强调了艺术和音乐在促进理解与沟通方面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弹铗求通”的学,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重视情感交流的方式,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去理解和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来源:不肯扫门觅仕,复懒弹铗求通。
来源:-- 南朝·梁·陶弘景《答赵英才书》
引证:
《南史·文学传·江淹》:“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晋书·文苑传·左思》:“思既仕宦不达,乃作《咏史》诗,其辞曰:‘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弹铗西入秦,求通于上僚。’”
《文选·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弹铗西入秦,求通于上僚。”
《汉书·艺文志》:“《冯谖弹铗》者,齐人也,客于孟尝君,弹铗而歌,求其通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冯谖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弹铗求通成语接龙
弹铗求通字义分解
铗
1.(形声。从金,夹声。本义:铁钳)。
2.剑。
3.剑柄。
通
1.(形声。从辵(chuò),甬(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同本义。
3.通往。
4.传递;传达。
5.沟通;接通。
6.往来友好。
求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3.请求;干请;乞助。
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索取。
6.探索。
弹
1.(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同本义。
3.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4.弹弓。
1.(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同本义。
3.弹击。
4.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5.批评,揭发。
6.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