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iyánzhī

勿谓言之不预也

拼音 wèi yán zhī

繁体 勿謂言之不預也

用法 "作谓语;指提前警示"

近义词 勿谓言之不预

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意思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来源: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来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引证

《明史·海瑞传》:“海瑞曰:‘吾闻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宋史·岳飞传》:“岳飞曰:‘吾闻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十一年》:“张良曰:‘吾闻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曰:‘吾闻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犯曰:‘吾闻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例句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勿谓言之不预也成语接龙

顺接
逆接
“也”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勿”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勿谓言之不预也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yù), 页部,共10画

1. (形声。从页(xié), 予声。本义:安乐。经典通用“豫”字)。

2. 同本义。

3. 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

4. 参与

读音(wèi), 讠部,共11画

1. (形声。从言,胃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

3. 说。

4. 评论。

5. 称为。

6. 认为,以为。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3. 议论,谈论。

4. 记载。

5. 问。

6. 告知;告诉。

读音(wù), 勹部,共4画

1.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2. 不。

3. 不要,别。

4. 无,没有。与“有”相对 没得到;落空)。

读音(yě), 乙部,共3画

1. 表示选择,还是。

2.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3.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4.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5.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 又。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勿谓言之不预也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

勿谓言之不预也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外交部说过几次

勿谓言之不预也下一句

勿谓言之不预,休怪不教而诛

中国5次说出勿谓言之不预也

人民日报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英文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怿

勿谓言之不预也人民日报原版

勿谓言之不预也意味着什么